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一个永远绕不开的人物,他性格豪爽、喜爱游山玩水,逍遥自得的人生态度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粉丝,几乎大半个中国都曾留下过李白的脚印。李白的一生有太多传奇故事可言,有很多现在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李白在唐代时就有非常多的崇拜者,而有人喜欢他的同时也会有很多人因为嫉妒而讨厌他,李白在游览鲁地时就曾受到过当地儒生的嘲讽导致内心郁闷,随后李白为了反击给山东儒生们也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反击得鲁儒哑口无言,至今已成骂人的绝唱。
李白受嘲的原因
唐代社会是一个思想非常开放的社会,李白也同样是一个思想上兼容并包的人物,因此李白出现在唐代简直是天作地和,出现在其他朝代的话李白断然不可能有如此之高的成就。在唐代几乎各种思想都有其大放异彩的一面,在游览山水的同时,李白也吸取了各家思想之大成。
比如李白从小接触的环境便是道教的氛围,这养成了他逍遥自在、不喜欢被约束的思想,而他自小所读的各类书籍又隶属于儒学,因此有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在各地游玩的过程中,他又领悟了佛教、纵横家以及侠客的思想,成为了多种思想的集合载体。
或许正是因为思想上的多元化,才导致了李白的诗歌精彩非凡、气派宏大,他的诗歌中有对功名的渴求,有对自由的向往,有佛教般的隐忍,有侠客般的豪爽,因此后世的文人们对李白的评价都非常高,贺知章更是将其称为是“天上的仙人”。
李白矛盾的一生也正是其多元思想的一大体现,小时候无拘无束,有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理想,长大了便想入朝为官,成为封疆大吏,然而在皇宫之中的日子并不快乐,李白手中没有实质权力,只是一个吟诗作赋的闲官,于是愤然离开京城。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他一直放下下成为栋梁之材的执念,最后在安史之乱中投错了方向,彻底沦为了一个普通人。当时的李白已经60岁了,以古代的社会标准来看,李白并没有做出多大的伟业,除了写诗外,几乎是荒废版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鲁儒嘲讽李白
在重获自由后,李白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间改变了他的容颜,摧残了他的身体,却没有改变他一身的傲骨和才华。
不仅如此李白是一个很乐于交朋友的人,但他在山东一带地区游历时,不仅没能和当地的儒生们建立友好的关系,反而还遭受了许多嘲讽,导致他心中郁闷不快。鲁儒为何要嘲讽李白呢?原因就是李白思想上包容开放。
鲁地的儒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十分注重章法句式,一心向儒而不懂变通,所以见到思想兼容并包的李白,便认为他是一个“四不像”,什么都学最终什么都没有学成,李白虽然也略懂儒学,但是并不会像鲁儒一样满口之乎者也,因此引起了他们的讨厌。
李白的放荡不羁与鲁儒的刻板守旧形成了贤明的对比,因此受到嘲讽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李白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有错,反而觉得鲁儒们就是一群不懂变通的老古董,因此愤而写下了一首《嘲鲁儒》。
《嘲鲁儒》写得十分直白,基本上识字的都能看得懂这首诗,李白用非常批判性的口吻描绘鲁儒们失败的一生:一辈子都只会看书,最后看成了书呆子,所学习的内容也一点用处都没有,根本不可能为国家出谋划策。
李白用一首直白的诗揭露了鲁儒们无能的本质和迂腐可笑的行为,在当时流传非常广,后世之人嘲讽书呆子时也常常借用李白这首诗,因此它的知名度很高,几乎大街小巷中的人都耳熟能详,直至如今也算是骂人的绝唱了。
李白犀利的言辞
李白会写诗“骂人”已经成为了他的一大特点,他豪放爽朗的性格特点就表明了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李白就会挺身而出用自己最擅长的诗歌做出反击,哪怕是皇上也不能例外。李白在朝中当官时就因为自己没实权和受人排挤而发过牢骚。
他说“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隐含地指出皇上召他入朝为官并不是看重他的的治国之才,而是因为他能够写诗作画,能够满足皇帝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当了官后又有许多小人在背后嚼舌根,自己实在是无法忍受这样的环境。
李白的直接让皇帝错愕,也让他对李白这样的性格感到十分的敬佩,他不仅没有怪罪李白,反而“赐金放还”,为李白和自己都留下了一个好名声。早年还没有声名鹊起的李白曾去拜访大官李邕,希望他能够引荐自己,没想到却受到了李邕的冷眼相待。
李白便写下了“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诗,还称自己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如此夸下海口的话令李邕感到十分惊讶,但后来的事实印证,李白也确实一只乘风而起的大鹏鸟。
结语
李白是多面性是他值得被后世反复研究的一大原因,他的多变正显示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像其他的历史名人就像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一样的没有生命力,读李白的诗,我们便能顺着其中的文字感受李白的生命力。
他有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狂傲,有着“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有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忧愁,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爽,因此他值得名垂千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