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前大喊5个字,群臣装作没听见,结果不少人为此丧命
在封建历史上,朱元璋算是所有的皇帝中,起步最低的一位。不少人嘲讽他, “开局一个碗,江山全靠捡”。
但是朱元璋能够最终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也证明了其确实有过人之处。朱元璋不是贵族出身,没有大家族的背景加持,他在加入郭子兴义军之前,不过是一个寺院的和尚而已。
因此,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发迹,主要还是靠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原本是亲如一家的兄弟,但在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却变了味道。
在朱元璋的眼里,尽管亲如手足的弟兄,但是和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比起来,也算不上什么。
这也就注定了,未来大明朝的发展之路,必然充满血腥和杀戮。这些事原本是可以避免一些的,可随着朱标的猝死,打乱了朱元璋原本的布局,使得他不得不展开一波清洗,将一切推倒重建。
可随着朱标的去世,让这些藩王们对于皇位,又开始有了新的想法。一旦处理不好,就必然会导致一场大乱。
细细分析,实际上朱元璋的安排已经相当缜密了,而且在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但当他在临终之前,意识到了新问题,大喊了5个字,群臣却装作没有听见,结果又导致了不少人因此丧命。
朱元璋的安排
原本朱元璋是围绕这朱标打造了一支团队,从朱标开始,就从未产生过易储的想法。朱标从小开始,就被贴上了仁义的标签,被当做核心来培养。
上文也提到,朱元璋没有宗族,因此在朝堂势力方面,没有了宗族势力来与朝堂上的骄兵悍将相互制衡,就容易产生新问题。
这些骄兵悍将一旦掌握了过多的权力,搞不好还会搅乱大明。朱元璋便决定扶持宗族力量,核心就是自己的这群儿子们。
军权,地方的管理权,全部都交由藩王们去管理。汤和、徐达等人的军权,被慢慢稀释掉。在荡平北元之后,这些打天下的骄兵悍将,其实都开始变得可有可无了。
朱元璋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藩王作乱将来会出现问题,朱元璋也早就意识到了。因此他并没有执行传统的分封制,而是在制度上有所调整。
藩王封地的官员,也得由朝廷任命,出兵打仗需要用兵,也必须征得朝廷的同意,才能够自由调兵。
而且,藩王所配备的亲兵数量,也是有严格限制的。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朱标在世,既是嫡子又是长子,顺序即位谁也说不上其他的话来。
而且朱标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所以于公于私来说,蓝玉都会拼命保朱标的江山。
只要是蓝玉活着,朱棣等人的军事水准,在他的面前连弟弟都算不上。但当朱标去世之后,朱允炆并不是朱标和常氏生的儿子。
这样一来,蓝玉和朱允炆就没有一毛钱关系。他只要是活着,就很有可能搞事,而且朱允炆是无论如何都压不住蓝玉的,所以,蓝玉等人被朱元璋找了个理由干掉了。
至此,朱元璋基本洗盘结束,朱允炆将要继承大位,其他人都没有份。
朱元璋临终前大喊5个字
朱元璋做的局,他自然知道关键点在何处。按照正常来说,朱允炆只要是不作,不管是哪个藩王,都没有一较高下的实力,即便是朱棣也不行。
为了保守起见,朱元璋在去世前下了一道圣旨,即所有的藩王不需要回京奔丧,在封地坚守岗位即可,这样一来,即便是藩王们有意见,也没有办法提出来,一旦朱允炆即位成功,那不管是谁,都没办法翻案了。
可是,在他去世之前,仍感觉这样的安排有瑕疵,便大呼要叫朱棣进京。
朱元璋这是在为朱允炆做顺水人情了,在这些儿子当中,唯有朱棣性格最像他,也对于朱允炆最有威胁,他在去世前将朱棣召回,朱棣在路上出点啥事,那这事跟谁都没关系。
这事,就看朱允炆如何操作了,反正朱元璋是尽力了。可是朱允炆毕竟还是年轻,忽略了这一层关系,听到朱元璋高喊:“召燕王回京”,这五个字,却在外面毫无表示。
大臣们见朱允炆没有动作,一个个也只好低着头,不敢出声。朱允炆担心召燕王回京,万一朱元璋再后悔了,宣布点对自己不利的消息,到嘴的鸭子岂不是飞了。
于是,朱允炆失去了一次神不知鬼不觉解决燕王的一次机会,为之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使得不少人也因此丧生。
后记
因为藩王问题没有处理好,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入京勤王,朱允炆在城破之前逃之夭夭,朱棣成为了第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这一切,都是朱允炆造成的,原本他有太多的机会化解这场危机,但都被他一次次浪费掉了。
那封“勿伤吾叔”的圣旨,更是被后人当做笑话来传,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碎,也就只有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