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年论稿》
李学勤、杨升南、常金仓一致推荐。一部用文献、天象、铜器铭文研究西周纪年的重要成果。文献、天象、铜器铭文“三证合一”厘清西周纪年问题,为纷乱的西周王年排序定位,揭示武王克商准确年代等重要问题。
张闻玉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作者:张闻玉,1941年生,四川巴中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西周年代学研究,师从张汝舟先生,又向金景芳先生学《易》。学术研究涉及古代汉语、夏商周文史、古代天文历法以及周易之学。治学严谨,强调文献、器物与天象“三证合一”。其关于西周年代学的考证,尤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赞誉。代表作有《古代天文历法论集》《西周王年论稿》《铜器历日研究》《古代天文历法讲座》《西周纪年研究》《夏商周三代纪年》《夏商周三代事略》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坚持以“月相必须定点”为指导,采用文献、天象、铜器铭文“三证合一”的研究方法,厘清西周纪年问题,为纷乱的西周王年排序定位,揭示武王克商准确年代、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等重要问题,整理出西周诸王年表、西周诸王事略以及制作出西周朔闰表。
本书还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归纳出研究西周纪年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书中集中展现了张闻玉先生在西周年代学研究上的成果,是西周纪年研究学术领域内难得的佳作。
“张闻玉史学三书”: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铜器历日研究》《西周王年论稿》论证各有重点,引述材料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史学研究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是基础,《铜器历日研究》和《西周王年论稿》是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践,立体展现天文历法知识对西周历史研究的突出贡献,验证了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科学性。“史学三书”是进一步研究古代天文历法、西周青铜器、西周历史的极好参考和工具,乃至对夏商周三代史的研究都十分有益。
名家评论
传统的天文历法体系自有渊源,虽有因革,但仍一脉相承。不能认为夏、商的历法与周代历法大相径庭,有根本不同之处。细读张闻玉先生的著作,使我加强了这样的信心。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李学勤
本书对月相定点的详细论证、四分历的解释、周武王伐纣年代的考定、铜器历日年代的考释等,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是西周纪年研究学术领域内难得的佳作,它的出版必将推动西周纪年和夏商周历史年代的研究。
——中国先秦史专家、“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组长 杨升南
略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自司马迁以来,公元前841年以前的西周史就没有确切的纪年,一段没有纪年的历史如同罩了一块面纱,定然眉目不清。于是从西汉的刘歆开始,历史学家、天文学家就决心追回这些已经消逝的岁月。这本来是数学上一道非常普通的加法计算题,只是由于缺项太多,许多著名学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和聪明才智,仍没有实现这个梦想。仔细阅读张闻玉先生的《西周王年论稿》我深信这部论著已经成功地解答了这道世界难题。
——著名历史学家、周代礼学研究专家 常金仓
精彩书摘
三代兴衰系于斯(新版序)
文 | 张闻玉 张金保(执笔)
历史,是传统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血脉深处的信仰。历史如《春秋》者,以微言而显大义,如《史记》者,通古今之变而究天人之际,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以历史为基得以建立。这意味着,历史在中国承担着形而上的功能,它要回应精神世界所面对的无限性、无穷性等问题。
我们一向以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自豪,中华文明从黄帝算起有近五千年。历史不外史时与史事的结合,缺一不可。
造字之初,史与事,实为一胎所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司马迁已经无法精确考证夏商周三代的纪年,所以,共和元年(前841年)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确切纪年的开始。
太史公在《三代世表》中也说:“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这正体现了太史公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所以,在夏商周三代就存留不少“疑年”供史学家研究。
“夏商周”三代之治,在现代政治思想传入之前,代表着中国传统读书人对于政治的最美好的理想和最终极的诠释,尤其是西周,更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
儒学、道学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两个思想体系,道家始祖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周文化对其影响可以想象,至于孔子,则直接宣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周监于二代”是说周文化是集夏商两代之大成,“郁郁乎文哉”意思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思想文化,孔子对周文化评价如此之高。
孔子自称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前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的。 所以他说:“吾从周ꎮ。”“周”在这里当然指的是西周。所以, 弄清楚西周纪年,对于厘清中华文明的源头非常重要。
三代纪年研究中,最大的疑年是武王克商,由此引发西周诸王的年代研究,这些内容正是本书重点讨论的课题。
1961年,我撰写的文章第一次刊登在《文汇报》上,古人云:“凡著于竹帛者为文章”,如果把这看作我学术生涯的起点,至今已六十年矣。
1979年,我到滁州汝舟先生门下进修,随先生学习古代天文历法和声韵学,因此与史学结缘。
1985年,北上吉林大学研习《周易》,应陈连庆先生之邀,为东北师大历史系古史研究生讲历术,受陈先生嘱托,将古代天文历法与铜器铭文结合起来,将历术用于考古。
回顾起来,自己所走过的历程正是“由文学而经学,由经学而史学”的中国学者之路。
在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除了尽全力宣扬汝舟先生的天文历法观点,力主“月相定点”说, 扩大“三重证据法”在史学界的影响之外,在西周王年研究方面也略有创获 ,不敢妄自菲薄,在本书中,呈献给学界同仁。
汝舟先生的《西周考年》引领了年代学研究的方向,有具体的研究方法也有确切的结论,在这个基础上,我将汝舟先生的古代天文历法应用于铜器历日考证,在《共孝懿夷王序、王年考》《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小盂鼎、师虎簋、曶鼎、晋侯苏钟、善夫山鼎、子犯和钟等诸多铜器历日的考订上也都有所创新。虽不敢说是不刊之论, 亦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未尝侮食自矜, 曲学阿世”。
退休之后,除了讲学、著述之外,在我身边还聚集了一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学人,他们有的成为我的入室弟子,有的成为忘年交。
他们搞讲座,出专著,扩大了汝舟先生思想在学界的影响, 我经常对他们说“做学术,务必注意她的生命力, 必须要做三百年也不会过时的真学问”。 相信书中提到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一定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彰显的伟大力量。
清代汉学研究从乾嘉算起来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传承至章太炎先生、黄季刚先生,形成近代章黄学派,这是传统学术。
今天讲发扬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承继三百多年的汉学传统,摈弃西化,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中华文化就永远不会消失,这个自信,就是文化自信。
《西周王年论稿》出版于1996年,当时只印了五百册,很多学人求而不得,作为作者,我也爱莫能助,往往只能将复印本送给求书者。
我因出版《古代天文历法讲座》而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缘,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领导关注学术,推出了很多质量高、影响大的学术著作。今年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编辑赵艳女士与我接洽,欲将我关于西周纪年研究的文章整理结集出版。于是以《西周王年论稿》为基础,,遂决定以《西周王年论稿》之名付梓。编辑人员为本书的出版劳神费力,着实让人感动。
惟愿本书的出版,能够还西周历史本来面目,并以此为基础, 使“夏商周”三代的兴衰起伏更加清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尽绵薄之力 。这也是对在我学术生涯中予以莫大指引的张汝舟先生与陈连庆先生最好的报答。
是为序。
2020年8月28日
目录
三代兴衰系于斯(新版序)/张闻玉张金宝(执笔) 001
序一/ 李学勤 005
序二/ 杨升南 009
前言 013
上编
理论与方法
西周年代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002
再谈西周王年 016
《鲁世家》与西周王年 034
王国维《生霸死霸考》志误 058
两周昭穆制与王序“共、孝、懿、夷” 082
试论金文对号与西周纪年诸问题——评何幼琦先生《金文对号法述评》 092
关于《武成》的几个问题——兼评《释〈武成〉与金文月相》 114
谁揭开了“两度日出”之谜 138
中编
西周王年考
帝辛、文王年代考 142
关于周文王的纪年 152
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 165
关于成王的纪年 192
昭王在位年数考 206
穆天子西征年月日考证——周穆王西游三千年祭 216
共孝懿夷王序、王年考 233
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 258
下编
西周王年概览
西周王年足徵 264
西周朔闰表 299
附录
西周纪年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读《西周纪年研究》/ 杨升南 404
追回逝去的岁月——读《西周王年论稿》/ 常金仓 416
西周年代研究的新贡献——读《西周王年论稿》/ 汤序波 420
西周历史年代学的扛鼎之作——我读《西周纪年研究》/ 张金宝 423
新版后记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