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在诗里,李清照怀念的是项羽,一个英雄的代表,我们不防将这个代表扩大一下,如果那个时候,傅介子把楼兰王的人头挂在城楼上,陈汤一声大吼“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会让李清照和那些落泊的宋朝女人多么感动啊!读史明志,继往开来。老百姓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旧指穷苦人团结起来就不怕有钱有势的人,也泛指人一无所有便无所顾忌。如果宋朝人能丢掉在生命中可以被称为过眼烟云的财物与所谓的附加值,能多几个像岳飞一样的军人,该打就打、该杀就杀,恐怕就是另外一种场景了。
今天,我们把头条留给古代史上的那些军人。
古人说,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没有汉朝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汉民族,更不会有祖国今日的版图。所以,汉朝至今是我们和我们的祖国的骄傲与荣光。
在汉朝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傅介子。今天甘肃与宁夏一带人。傅介子因为自己干过的这么一件事而名垂青史:汉昭帝时,西域龟兹、楼兰均联合匈奴,杀汉使官,劫掠财物。他要求出使大宛,以汉帝诏令责问楼兰、龟兹,并杀死匈奴使者,返奏被任为平乐监。元凤四年(前77年)又奉命以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安归,另立在汉的楼兰质子为王。以功封义阳侯。
具体的故事《汉书》为人们记录了下来:
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带着金银钱币,声称把这些东西赏赐给外国。他们到了楼兰,楼兰王安归看起来不愿亲近傅介子,傅介子假装离开,到达楼兰的西部边界后,傅介子指使翻译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带有黄金锦绣巡回赐给各国,大王如果不来受赐,我就要离开到西边的国家去了。”当即拿出金币给翻译看。翻译回来把情况报告给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就来会见使者。傅介子和他坐在一起饮酒,并拿出财物给他看。
楼兰王饮酒后醉了,傅介子就对楼兰王说:“天子派我来私下报告大王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同傅介子进入帐幕中,两人单独谈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刀刃在胸前相交,楼兰王立即死掉了。他的贵族及左右官员都各自逃走。傅介子告谕他们说“楼兰王有罪于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他,改立以前留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为王。汉军刚到,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一有所动,就把你们的国家消灭了!”
而后就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回京交旨,公卿、将军等议论都称赞他的功劳。汉昭帝于是下诏令说:“楼兰王安归曾充当匈奴的间谍,暗中侦探汉朝使者,派兵杀戮抢掠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人,以及安息、大宛的使者,偷走漠使节印以及安息、大宛的贡品,极端违背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拿着符节出使,诛杀了楼兰王安归,把他的头悬挂在北面的城楼上,以正直之道回报有怨恨的人,没有劳师动众。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赐给食邑七百户。士兵中刺杀楼兰王的都补官为侍郎。”
这个事干绝了,傅介子不但杀了不听话的楼兰王,而且还把他的头挂在了城楼上。这种铁血军人的气势,为后来陈汤远征异域斩杀匈奴郅支单于后的那句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陈汤说:“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应该把(被)砍下的(不听汉朝号令的人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这句话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一直激动人心,也是我们的渴望——因为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所以,在我们的辞典里一直被侵犯的词句,也正是这个原因“虽远必诛”成了我们的一种能力。而这在后来,影响到了我们的文化,成了唐代军人追逐的梦想。
王昌龄,唐代边塞诗人,也是一位留名边塞的军人,他写过两首诗,现在我们的小孩子都会背。一首是《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另一首是《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霍去病、卫青等人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唐诗的高度其实是军人的一种高度、边疆的一种高度,这让唐朝的文化与国力也站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所以,今天,我们随便从唐诗里抽出一首,就能把那些所谓的诗人们打得大败。这也便成了唐朝的力量、唐朝的风度与唐朝有气象,站在汉朝的风景上,是被历史延续下来的我们的向往,在这里,我们给了军人足够的尊重和地位,成了可以给我们力量的榜样。
然而,也许是历史太长,到了文弱的宋朝,这一切基本上被毁灭了。我们都知道,宋朝有个叫岳飞的人,也写过一首大气的诗,同样,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会背。叫《满江红·怒发冲冠》,全文如下: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但是,写诗的岳飞却在1142年1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虽然后来被平反了,但人都死了,也就谈不上“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梦想了,成了一个空空的梦。岳飞为什么会在宋朝落了这么一个下场呢?今天有很多关于此的说法,但在我看来,无非是这样几个字:宋朝人太爱钱了。
在宋朝很流行这种一种游戏,名字叫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宋朝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在说明宋时经济崛起,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的同时,也说明宋朝人不爱当兵的了,当兵的在那时已经没什么社会地位了,不是人们尊敬和崇尚的对象了。
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一旦金榜题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烛”也就马上接踵而至了。但大宋官位毕竟有限,经不起天下人争抢,只有佼佼者才有望胜出。所以大家只得卧薪尝胆寒窗苦读,“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言。连宋真宗赵恒都在诗中表达了这层意思:“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宋朝的社会上层和官员基本都成了书生。资料显示: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比如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些书生们繁荣了宋朝的文化,但拿不动兵器、不会打仗的他们也让宋朝和他们一样,变得手无缚鸡之力了。
结果是很凄惨的,在这里,我更愿意请出一个诗人来说明。这个诗人叫李清照,有着很牛叉的家世背景,也嫁了好几次人,但后来却很颠离漂泊。为此,她在颠离漂泊的生活里写了一首诗,同样,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会背。叫《夏日绝句》,全文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意思是: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如今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再次进攻开封。闰十一月,开封陷落。第二年二月,金人废黜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青州兵变。李清照与丈夫数十年收藏的金石古玩字画付之一炬,仅有少数留了下来。背负着亡国之恨、丧宝之痛的李清照对金人入侵和一味求安、东渡保全自己的南宋政府表示了强烈的愤慨。于是这位表弱骨刚的女子就借项羽当年垓下战败,不肯回到江东的事,讽刺南宋政府。后来,这首诗引起了巨大轰动。
今天,读这首诗时,很多人留意是“讽刺”,而忽略了李清照的怀念——对于真正的铁血军人的怀念,对于英雄的怀念。这种怀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有钱、有文化,在有的时候是没有用的,社会文明还需要一种力量,军人的力量、军事的力量,保家卫国的力量。宋朝,就这样在李清照的诗里、在这种怀念里成了一个绝妙的讽刺。这种讽刺同时让人们看到,人一旦有钱了、有文化了,变富了,似乎就不怎么爱打仗了,甚至连保家卫国的能力都会失去。
在诗里,李清照怀念的是项羽,一个英雄的代表,我们不防将这个代表扩大一下,如果那个时候,傅介子把楼兰王的人头挂在城楼上,陈汤一声大吼“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会让李清照和那些落泊的宋朝女人多么感动啊!读史明志,继往开来。老百姓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旧指穷苦人团结起来就不怕有钱有势的人,也泛指人一无所有便无所顾忌。如果宋朝人能丢掉在生命中可以被称为过眼烟云的财物与所谓的附加值,能多几个像岳飞一样的军人,该打就打、该杀就杀,恐怕就是另外一种场景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