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明史·列传·卷一百》
这是《明史》中关于戚继光的评价。
戚继光
提到明朝时期抗倭斗争,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大英雄,他就是戚继光。戚继光为官清正廉洁,对待部下和善,对待敌人坚决强硬,而这样一位大英雄,为何会卷入“贿赂”之中呢?还是因为当时时代的局限。
戚继光,山东登州人,他少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凡的一面,从小热爱读书,还习练了一身好武艺,是个文武双全的青年。公元1544年,戚继光的父亲病逝,戚继光承袭父亲的职位,担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正式进入仕途。
戚继光参军
四年时间后,在登州卓越政绩的戚继光,被调往蓟门,防守这个战略要地。在蓟门戚继光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防御方案,比如他给当地总督上书:
“蓟门之兵,虽多亦少。七害不除,边备曷修?”
戚继光就给总督说:“驻守蓟门的部队,有七大缺点,这七大缺点必须改正,才能加强蓟门的防御。”而总督接受了戚继光的意见,在这个时期,戚继光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的职务不断高升。
戚继光在蓟门锤炼了自己的战略指挥才能,他对用兵打仗更加熟悉,对排兵布阵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曾多次去往长城防御工事查看,看到明朝北方的防御工事,只要一处有了问题,整个防御工事都要修筑,劳民伤财,他对上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上级的称赞。
戚继光升迁
在蓟门,戚继光提出了一种特殊的防御方式,在记载中:
“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
这种防御工事,大大减少了防御开支,缓解了明朝的北方防御压力。戚继光在明朝北方边境崭露头角,他很快得到重视,被任命为蓟镇副总兵,地位仅次于谭纶。一年时间后,戚继光被升任了蓟镇总兵。
戚继光在军事上游刃有余,对待外敌也绝不手软,但是戚继光还是面临了巨大的压力。这份压力不是来自于外敌,而是来自于明朝内部的敌人。就在戚继光在蓟门大权独握的时候,朝廷内部有人弹劾戚继光,构陷戚继光,这让戚继光陷入无尽的麻烦。
戚继光陷入麻烦
戚继光在不断遭到弹劾后,为了继续实现为国效力的理想,他只能屈服于当时的时代,开始处理同明朝高官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同内阁首辅徐阶、高拱、张居正的关系,戚继光为了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采取“贿赂”的方式,给高拱等人送去厚礼。
而张居正收到戚继光的厚礼后,吩咐人收下一小部分,剩下的全部原封不动的,送还给戚继光。张居正的意思很明白,我不是像高拱一样的奸臣,你的心意我明白了,礼物我也收了一部分,你为官清廉,很不容易,我会帮助你的。
张居正
此后,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十余年,不断提携戚继光,在有人构陷戚继光的时候,张居正挺身而出替戚继光说话。正是因为张居正替戚继光保驾护航,才让戚继光可以放心在外带兵打仗。戚继光曾经说:
“臣官为创设,诸将视为缀疣,臣安从展布?”
戚继光的这番话,就表明了他当时的处境,好在张居正识才,才让戚继光有了为国尽忠的机会。公元1555年,戚继光被调任浙江,开始处理抵御倭寇的事宜。他先后指挥了龙山、岑港、桃渚等战斗,把危害明朝东南沿海的倭患,给荡除了。
在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把自己毕生的军事才能,都给发挥了出来。他创立战法,训练士兵,同残暴的倭寇,做着坚决的斗争。公元1567年,经过戚继光12年的艰苦努力,东南沿海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百姓安居乐业,明王朝东南海疆再无倭患。
戚继光功勋卓著
而在戚继光调任浙江12年后,再看戚继光当时的决定,真是高明之举。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只是做了最无奈的选择,他只是想要为国尽忠,为国杀敌。而就是这样,《明史》中还曾评价他:
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一代名将,却被后世评价为“操行不如”,这是天大的冤枉。戚继光一直都是民族英雄,他为官清廉,一生都在为国为民效力。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抵御外敌的事业,他名垂千古,万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