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脸不黑的包青天,让皇帝头痛的谏臣,而真实的包拯到底是什么样呢

脸不黑的包青天,让皇帝头痛的谏臣,而真实的包拯到底是什么样呢

一直以来名传千古的包青天,无论是出现在戏曲舞台,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是黑脸扮相。

但其实据记载,包拯的面色虽然算不上白皙,却也只是微黑。而且在包公祠二殿的石碑上有一幅包公的画像,上面的包公是白脸形象,五官端正,眉目清秀,身高一米六左右。

戏曲舞台和屏幕上之所以会选择脸黑如炭、头顶月牙的形象来演绎包公:

一是为了把包公的形象与戏曲舞台上代表奸臣的白脸鲜明区分开来

二则是为了凸显他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为民做主,传达一种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的正气。

包拯,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诞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的一个官僚家庭。少年时代的包拯深受父母的宠爱,一直闭门刻苦的读书,修身养性。

29岁时包拯考中了进士。

【《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中说,包拯自幼被父母遗弃,由嫂子抚养成人,这纯属“戏说”】

包拯的为官经历中,最为后人传颂的一段是他权知(宋太祖罢节度使后设立的官名,即暂代某官职而非正官)开封府的日子。

宋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58岁上任了开封知府。他打击权贵,秉公执法,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据《宋史·包拯传》的记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都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而在民间,百姓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阎王爷”,还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民谣。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官司如果没有钱来疏通,包公自会为民做主,而用钱来打通关节的事,包公是绝对不会容忍的。

按当时的宋朝法律,百姓如果到衙门里告状,不能直接到知府面前递交状子,必须要通过“门牌司”来转达。

而“门牌司”常常为此刁难勒索百姓,使很多有冤情的百姓不敢报官,难以伸张正义。

包拯上任后,立即撤掉了“门牌司”,把开封府的大门打开,让百姓直接到大堂之上递状陈冤。

这一举措让包拯深得民心,连市井的妇女、孩子都知道了包拯的名字。

在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然而,这条河起名惠民,但是却不“惠民”,经常泛滥成灾,使周边百姓无家可归。

包拯不禁产生了疑问:是什么原因使河水泛滥成灾呢?经过调查后,才发现原来是两岸的达官贵族私自在河上建筑堤坝,种花养鱼,并与自己的宅院连通起来,形成“水上花园”的奇观。

也是因此惠民河被堵塞,造成河水泛滥成灾的局面。包拯当即下令挖掉堤坝,疏通河道,冲走水上花园。

然而如此一来,包拯就犯了官僚贵族的众怒。有的皇亲国戚自恃位高权重,把他告到了皇帝那里。

但是包拯毫不畏惧,拿出事先画好的地图,证明建造水上花园不仅违制,而且危害百姓。

最终,皇帝也只好答应拆毁堤坝。

虽然包拯在开封府只是做了一年多的知府,却将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为百姓解决了不少的难题。包拯为官四方,每到一处都是不辞辛劳,恭俭为民。

端州(今广东肇庆)盛产砚台,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历任端州知县不仅向百姓收取端砚贡品,还肆意加几十倍的数目,盘剥百姓,搜刮民财。

包拯出任端州知县后,明令官吏只许按规定数量收取贡品,绝不能欺压百姓。

而包拯自己始终没有收受一方端砚。离任时,当地百姓特意制作了一方端砚送给他,也被他婉言谢绝了。这就是“不持一砚而归”的典故。

包拯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江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旱灾,导致当地民不聊生。

包拯意欲开仓放粮,救民于水火。

然而,依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必须奏请皇帝,待批准后才能实行。

但包拯心想,如果等待皇帝批准前后怎么也要要几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不知道要饿死多少百姓。

于是,他果断下令地宣布放粮,同时又派人急奏朝廷,使很多百姓都免于饥荒。

转运使王逵是当时朝中有名的贪官,很多人都畏惧他的权势,是敢怒而不敢言。一次,王逵向皇帝告状,说陈州(今属河南)官员任中师盘剥百姓,任意的搜刮钱粮。

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了一片哗然——王逵的贪婪卑鄙是人尽皆知,而同朝为官的任中师却是百姓心中的清廉好官,这是否是栽赃嫁祸?

皇帝派官员前去陈州调查,但却没有人敢去,唯有包拯是主动请命。他在陈州充分调查后,掌握了证据,原来压迫百姓的不是别人,正是王逵自己。

包拯列举了王逵的罪状,要求将他剥削的赃款归还百姓,将王逵撤职查办。

为了惩治王逵,包拯先后七次上疏,最终为民除去了这一为害百姓的贪官。

包拯为官时是宋仁宗年间,当时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三害”,贪官污吏横行,百姓负担沉重。

正直的包拯多次弹劾贪官,并向皇帝大胆进谏,改革各种弊政,纠正朝野弊端。满朝文武,只有包拯敢直言不讳,他也因此成为让宋仁宗“头痛”的官员。

史书记载,包拯曾将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抄写出来,送给了宋仁宗作为座右铭,警示仁宗要以国家大事为重,虚心纳谏,选贤任能。

包拯曾严厉批判宋朝的任官制度,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倡行廉政之风。他主张君王要重用忠诚正直的君子,不能任用奸佞小人,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有志之士。

然而,包拯的直言敢谏常常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龙颜大怒,就会波及自己的前途命运。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包拯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认为凡庸之人应该离职。这件事终于触怒了仁宗。

因为此事包拯被降了职,离开京城,出任河北督转运使。同时,他被加封了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这也是后人称他为“包龙图”的缘由。

事实上,包拯仗义执言,并非是对仁宗的不敬,而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百姓福祉的公心。

在任开封知府时,包拯为了尊重皇帝向南而坐的威严,每次升堂必向北而坐,这就是“包龙图倒坐开封府”的来历。

包拯对仁宗的敬重由此可见一斑

宋皇祐五年(1060年),包拯出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的职位,成为朝中重臣。

这是包拯一生做过的最高官职

然而,这时的包拯已年过六旬,身体渐渐不支。64岁时,包拯死在任上。

据说,仁宗皇帝专程到包拯家中与他做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

包拯过世后,开封的大街小巷都听得到百姓对他的哀悼之音。其后数年,包拯的清名远播四方。

相传一位少数民族的官员归顺宋朝时,便对当时的宋神宗说: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允许我姓包吧。

神宗赐其名为“包顺”,取忠心归顺的意思。后人在包拯的家乡合肥建造了包公祠,里面有一副对联: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以颂扬包拯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品格。

如今,包公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成为后人凭吊包公、瞻仰其德行的旅游胜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包拯,堤坝,王逵,谏臣,包青天,包公祠,皇帝,百姓,戏曲,贪官,故事传记,包拯,王逵,开封,百姓,包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包拯,堤坝,王逵,谏臣,包青天,包公祠,皇帝,百姓,戏曲,贪官,故事传记,包拯,王逵,开封,百姓,包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包拯,堤坝,王逵,谏臣,包青天,包公祠,皇帝,百姓,戏曲,贪官,故事传记,包拯,王逵,开封,百姓,包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