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自己对明朝有颇多偏见,是出于不够了解的原因。抛开喜好历史的诸位不说,大部分人了对明朝的了解,都是从教科书上得到的。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对明朝说的最多的就是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明朝太监专权,等等。总之,大部分都是负面内容。而恰恰教科书在对明朝之后的清朝的描述上显得非常宽容。康雍乾三朝盛世,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两相对比,对明朝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象极为不利!
接下来,在下就说说明朝历来被诸人诟病的几点。一.君主专制:在下以为,君主专制是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封建经济在宋朝完全成熟并且达到高峰后,封建理学也相应的被提上台面,渐渐的冲洗去了盛唐以来宽容大气,浪漫放肆的文人风气。我们说,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到了高峰时,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也一步步凸现出来,理学的出现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它迎合了封建国家进一步控制国家经济,稳固政治体系的需要。有宋以来,理学的位置不断得到加强,文人的思想一步步的被蚕食,日益成为君主的工具。这些并不是从明朝开始的。在经济与意识形态实现相适应后,政治体制便开始变化。朱明王朝恰巧当在了这个历史的关口。也就是说,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家当皇帝都会如此做。
二.太监专政:明朝的太监专政究竟有多厉害?在下以为,终明朝三百年,太监之祸有过猖獗,但是绝对不是明朝历史的主流。正如我前面所讲,明朝历史的主流,还是君主专制。从皇帝树“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铁牌”,一直到英宗正统时太监王振除去,前后近八十年。虽然在后成祖重用太监开了个坏头,但是这八十年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太监过度干预政事的情况。即便是诸人诟病的由太监汪直设立的特务机关西厂,总共也就设立了六年时间。一直到武宗时的刘谨,太监才是真正的把持朝纲。期间还有次孝宗的“弘治中兴”。从刘谨后,直到明朝灭亡前夕的天启年间,才出了那个著名的九千岁魏阉。明朝的政治制度有个弊病,就是司礼秉笔太监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如果皇帝疏于政事,司礼秉笔太监就有可能把权。明朝疏于政事的皇帝不少,但是把权的太监却不多,这就得益于明朝的朝辅制度。在下以为,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朱明王朝的朝辅制度是最严谨完善的。明朝有个完善的内阁制度,一点情况下内阁的权力可以非常大,这就对阉人起了很好的制约作用。再加上明朝有一个庞大的忠君士大夫阶层,他们撑起了明朝政治体制的脊梁。遍观明朝历史,一群群视死如归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三.皇帝疏于政事:诟病此处的人最喜欢拿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来说事。在下承认,明朝皇帝疏于政事的不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皇帝虽然疏于政事,明朝却没有那么快垮下去,反而延续了近三百年。这还是得益于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士大夫阶层。另外,在下注意到一点,明朝皇帝虽然疏于政事,却极少放权。诸如嘉靖、万历者,虽然都是数十年不上朝的人,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专权的皇帝,从未让手中的权力旁落过。譬如嘉靖,在嘉靖朝最多的就是首辅之争,内阁首辅换来换去,究其原因就是嘉靖专权,容不得首辅有过分越权或者是过分活跃的行为。这样,一方面,皇帝不朝,内阁集中权力,可以处理政事,保证国家机构不瘫痪;另一方面,皇帝上朝,可以保证权力集中,不让国家机构有被他人分权的可能。总之,皇帝在与不在,权力没有分散,这对封建国家社会的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是极有好处的。
四.闭关锁国,科技文化停滞不前:且不说成祖时有郑和下西洋,就算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也没有隔绝海外交流。万历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若要富,须往猫里务。”这里的猫里务是菲律宾的一个岛,由此,我国与南洋海外的商贸往来之频繁可见一斑。明朝时,海疆倭寇为患,出于战略需要,对沿海实行戒严,但这并不是隔绝中外往来,更不是闭关锁国。万历、天启朝,都有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其中最著名的利马窦还与徐光启一同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上半部;徐光启编制的《崇祯历书》中,采用了第谷所创立的天体运行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系统,引进了地球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这些都是和外来传教士交流学习的结果。这些绝对不是在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可以出现的现象。在下承认,从明朝开始,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开始走下坡路,这与君主专制对文人的控制加强,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明朝的科学技术停滞。朱明王朝从一开始其实是个开放的王朝,它的统治者一如从前汉族的统治者一样,抱着“海内合同一家”的思想,对于自身国力的自信,使他们没有盲目的排斥外来文化,隔绝外来交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仅仅是限于对国家内部的控制,并没有流害于中外交往中。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在下感触最深的是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视死如归的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倘为正气死,虽死不惧!”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文明历来推崇的文人气节,虽然他们所谓的正气其实就是忠君爱国,但是他们心怀四海,兼济天下的开阔胸怀实在是令人佩服。比起清朝的奴才朝臣,这些人的形象不知道要高大多少。如果诸位对明朝尚存偏见,不妨看看这些人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