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播出的纪录片《中国》的第七集《南渡》中,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和他的得力助手王导成为了这一集的绝对主角。该集简要叙述了王导和司马睿南渡之后建立东晋王朝的前前后后。
不过与以往的几集不同的是,本应是主导的帝王司马睿仿佛成为了王导的配角,他的宰相反而成为了纪录片的叙事主体,这不禁让人十分好奇,王导究竟对于东晋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贡献,才让他收获了如此的重视。再加上在片中,曾经有司马睿要求王导与他一起共同接受跪拜的剧情,这不禁更加让人浮想联翩。
上图——王导剧照
那么王导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究竟立下了什么功劳,为什么在他的堂兄反叛之后,王导依然可以获得保全,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一、王导帮助司马睿建立声望
在纪录片的一开始,便是王导和司马睿两人结伴去往江南的场景。那时的西晋由于中央政治局面的混乱,导致诸侯王之间混战不止,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也长期处在战争之中,正因如此,王导才劝说司马睿去往江南的建康城,并在那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上图——东吴末代皇帝孙皓
但是此时距离晋灭东吴还没有过去太久,而且司马炎在平吴之后,依然没有撤走他布置在长江沿线上的重兵,这让原属于东吴地区的士大夫们感受到了政府的敌意,因此他们始终没有全心全意地为晋政府效力。而且东吴的统治者孙皓是直接投降的,这让江东士族的利益和政治基础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让西晋在江南地区安置的官员并不能很好地重建新的政治秩序。
上图——司马睿剧照
司马睿和王导在到达江东之后,也发现了这一情况,江东士族的领袖并没有将他们一对君臣放在眼里,这让司马睿无法像预想般那样将江东变作自己的政治基础。此时又是王导挺身而出,他告诉司马睿,如果想要获得江东士族的承认,他们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威望。
恰好当时王导的堂兄王敦来到建康城,他之前在八王之乱中立下了军功,并且被任命为扬州刺史,还成为了掌管军事的大都督,因此威名甚著。王导便趁此机会,让司马睿出巡,自己则和王敦跟随在他的后面,并且毕恭毕敬,这让江南士族十分惊讶,开始对司马睿这位宗室另眼相看。
之后江南士族中领袖中的顾荣,贺循等人都开始和司马睿接触,他们逐渐发现司马睿是一个可以被依赖的存在,并愿意在其政府中出仕。这让司马睿的政治力量得到了加强,也成为了东晋的建国基础。
而之后,王导还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得到了江南士族的认可,他琅琊王氏的出身也让他同时获得了北方士族的尊敬,这让王导成为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粘合剂,使得双方之间的矛盾被初步弥合,为东晋早期政局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王导对于东晋初年叛乱的平定
前面提到过在司马睿即位的时候,曾经想让王导和自己一同接受百官的朝拜,这样的君臣关系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这足以说明两人关系之亲密。但是这两人的关系也出现了严重的裂痕,而这一切的起因是王导堂兄王敦发起的叛乱。
上图——王敦叛军攻打建康
由于王导在东晋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位居宰相,这让政府中充斥着其亲眷和门生,这让琅琊王氏的地位尊崇到无以复加,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流言。虽然司马睿对于自己的老友还是十分信任的,但是周边大臣的多次进言还是让他开始对王氏的权势产生了顾忌。
因此为了加强皇权,司马睿开始在朝中任用新的官员来取代之前的王氏族人,他的这一举动让王敦感到了危险。此时王敦掌管着六州的军马,他的军事力量是远远高于司马睿的,他便决定抢先发难,从武昌起兵开始向建康进军。
上图——王导雕像
王敦在出兵之前,也曾经用书信和王导沟通了自己的想法,王导对其进行了斥责,不过这终究还是没有阻止自己堂兄的进军。此时司马睿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其宠臣刘隗建议司马睿杀死包括王导在内的王氏族人,来断绝他们内应王敦的可能,但是司马睿和王导之间的友情让他始终难以下手。
听闻此事之后,王导带领自己的族人连日跪在司马睿的宫外,请求司马睿的原谅和召见。最终两人终于和解,但这对于王敦的进攻却于事无补。
之后司马睿带领着自己训练的新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却被王敦杀得大败。在王敦进入建康城之后,有废帝立新君的打算,王导对他进行了劝谏,才终于打消了王敦的这个念头。虽然在之后的年月里,司马睿的权力基本都被王敦所剥夺,但至少王导帮助他保住了帝位。
如果王敦当时废去司马睿的话,司马家族的其他族人显然连司马睿的权威都比不上,那么王敦就很有可能在局势稳定之后发起篡位之事,到那个时候,即使王导再怎么努力,恐怕也无法改变王敦的新意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王导的努力,东晋的统治才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上图——晚年王导
而在司马睿去世之后,王敦又一次发动了叛乱,但是和上一次不同,王敦这时的身体状况已经十分堪忧了。王导也借此谎称王敦已死,并为其大举发丧,这让王敦叛军的军心大乱,终于被东晋政府军击败,这让东晋政府度过了最初的危机,而王导自然功不可没。
三、王导士人精神对于东晋政府的影响
在西晋衰落的过程中,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对于西晋政府的信心也在逐渐衰退,这让儒家思想的发展陷入了停滞。人们往往只追求生活的奢侈与自身精神的洒脱,这导致黄老之学盛行,这对于政治工作的建设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在东晋建立之后,北方的士人为了躲避战乱,也纷纷南迁,并把这股风气带到了东晋朝廷之上。王导深知,一旦这样的思想氛围在东晋蔓延开来,那么东晋政府将失去进取的动力,再也难以收复失去的故土。为了解决这个隐患,王导提出了以下两个解决方案。
上图——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首先,王导向司马睿上书,表明了在东晋地区建立学校的必要性,而学校教授的内容则是儒家传统经典。王导指出,之所以西晋政府的统治会陷入混乱的局面,和礼制的崩溃以及儒家思想的低沉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如今司马睿初到江南之地,如果想要建立起稳固的政权,那么最重要的便是提升儒家学说的地位,让人伦之间的秩序得到恢复。为此他提议在东晋地区建立学校,这也得到了司马睿的同意。
王导建立学校的举动可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虽然他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东晋时期士大夫阶级无心政事的局面,但对于东晋政治秩序的维护以及正统地位的保持上还是有着不小的贡献。
上图——东晋时期官员形象
另一方面,王导在众多士族官员意志消沉的时候,依然没有放弃北伐收复失地的理想。当时北方士族会在长江边上的新亭集会,有不少人表示出对于故乡的怀念并且潸然泪下,只有王导呵斥他们不应如此消沉,而是应该努力收复失地,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王朝:
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虽然在王导所处的时期,东晋政府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帮助他们收复北方,王导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是鼓舞了不少大臣,并且让东晋政府始终抱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这对于一个新兴的政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王导之后成为东晋政府精神象征的重要原因。
上图——王导和友人在新亭集会
四、结语
王导作为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挚友,在其登基之路上出力颇多。如果不是王导的坚持和帮助,恐怕司马睿永远都只会是一个没人重视的藩王罢了。也正因如此,王导和他的家族在东晋初期获得了显赫的地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门阀政治的发源。
在后来司马睿与王敦产生分歧的时候,王导也坚定地站在了东晋政府一边,他虽然没能阻止王敦的第一次叛乱,但他帮助司马睿保住了皇位,并且在司马睿死后,帮助东晋政府彻底击败了王敦,维持了政局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王导在东晋偏居江左之后,一直没有放弃恢复中原的理想,并积极为之努力。他的这种进取精神让东晋不至于沦落为偏安的地方政府,依然有着中华正统的理想和追求,这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晋书·王敦传》
【2】《晋书·王导传》
【3】《晋书·元帝司马睿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