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冯胜:追随朱元璋43年,赢得明朝最伟大的一仗,为何被直接赐死?

冯胜:追随朱元璋43年,赢得明朝最伟大的一仗,为何被直接赐死?

元至正十三年春(1354年),濠州,朱元璋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彼时,他的想法很纯粹,上司郭子兴、孙德崖之流一直勾心斗角、内讧不断,与其在这样的起义队伍里等死,还不如自己出来单干、放手一博。

所幸郭子兴同意他在刚募的700人中挑选忠勇,就这样,徐达、汤和、费聚等二十四人被选中,从此这批人将和朱一起穿越枪林弹雨,踏上新的征程。

不久,朱元璋降服驴牌寨军民三千,随后夜袭横涧山又得人马二万,在攻打妙香山时,一对儒雅少年拦马来投,这二人便是朱元璋战队的第一批外援一一冯家兄弟。

哥哥冯国用足智多谋、一身是胆,7年后在绍兴之战前病逝,接着弟弟冯国胜接过帅印,纵横驰骋,变身成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冯大将军”。

遗憾的是,43年后,朱元璋没有理由地把冯国胜杀掉,还下旨子女不得继嗣。朱元璋为什么要对冯国胜赶尽杀绝呢?接下来,笔者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故事。

朱元璋画像

01

冯国胜是个什么样?1370年,朱元璋在南京大封功臣时,冯国胜被封宋国公,位列六公之五,而诏书却是这样下的:(后面还要提及这道诏书)

……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

意思是:除徐达、常遇春外他的功劳最大,这表明冯胜的战功超过李文忠,但封公排名却在李文忠之下,这又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在史料中去寻找答案。《明史.冯胜传》记载:

冯胜,定远人。初名国胜,又名宗异,最后名胜……及长,雄勇多智谋,与光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这段记载的信息量很大:

1:冯胜,定远人,这里是朱元璋南略中原的第一站;

2:冯胜,又名冯宗异,最后改成冯胜应该与朱元璋有关。因为朱元璋字国瑞,作为臣子中间那个“国”字不能与他有冲突;

3:冯家兄弟喜读兵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以结寨自保,说明并非泛泛之辈。之所以双双来投,有理由相信朱元璋在攻打妙香山前或已家喻户晓;

4:冯家兄弟是加入朱元璋战队的第一批外援,他早于李善长、常遇春、李文忠和邓愈,这似乎又印证了那道圣旨的合理性。

冯胜画像

02

展开冯胜,得先说说他的哥哥冯国用。冯国用看似儒雅,实际能文能武,并有幸成为朱元璋早期的智囊。

当朱元璋问计冯国用如何夺天下时,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占领帝王之都金陵(南京),然后收拢人心再征战四方一一这和李善长的方略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冯国用即将用文武双全证明他的能力?

朱元璋率领军队攻克滁州、和州,冯国用身先士卒、锐不可挡,接下来取三叉河、板门寨、鸡笼山,冯国用献计献策,轻松拿下。

不久,朱元璋渡江南下,在进攻太平时,擒获守备陈野先,冯国用当时就预言这个人日后必复叛,果然陈野先再次投奔元廷,并与之合谋,但朱元璋利用郭天叙(朱的内弟)、张天佑的贪婪,设计让二人在攻打应天时双双战死,从而一举夺得了最高军事指挥权。

冯国用像朱的神助手。《明史.冯胜传》记载:

取太平,遂命国命典亲兵,委以心腹……众疑惧,太祖择骁勇者五百人为亲军,宿卫帐中。悉屏旧人,独留国用侍榻侧,五百人者始安。

意思是:自朱元璋取得太平后,冯国用就成了他的心腹,并掌管亲军……朱元璋在野外作战时,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唯独把冯国用留在帐内、日夜不离。

遗憾的是,7年后冯国用在绍兴之战前病逝,为此,心坚如铁的朱元璋忍不住潸然泪下,明朝建立后,于洪武三年追封他为郢国公,肖像供于太庙,排名第八。

明史专家王世贞评:

冯国用不死,其在韩公、岐阳伯仲乎?

意思是:冯国用如果在开国后还没死,其地位肯定不会在李善长、李文忠之下。

冯胜塑像

03

过去的7年,冯国用走进了朱元璋,与此同时,冯胜也没闲着。《明史.冯胜传》记载:

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意思是:冯国用死后儿子冯子诚还小,所以朱元璋让冯胜承袭兄长的职位,掌管亲军。

事实上,在哥哥去世前冯胜凭借军功已做到了元帅的位置,朱元璋让冯胜掌管亲军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朱元璋的直觉非常敏锐、战略判断极为精准,接下来的龙湾之战即将证明这一点,而冯胜同样不会令他失望。

1360年,陈友谅在采石矶杀掉天完首脑徐寿辉,自封皇帝,建国汉(陈汉)。然后率十万水军轻松取太平,接着顺江而下,剑指应天(金陵是应天的前称)。

此时,朱元璋的水军根本是零一一这会是一场不对等的水战吗?

此战,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建议——利用康茂才的诈降,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把陈友谅引到秦淮河上的江东桥,然后在龙湾设下埋伏。

龙湾之战的精妙在于朱元璋避陈锋芒,不与他打水战。关于成功的战术不再赘述,主要讲讲冯胜的出彩之处。

在龙湾朱元璋设置了两层埋伏,第一层负责人是冯胜,第二层则是常遇春,史载:胜攻其中坚 ,大破之。

当陈友谅的水军进入伏击圈后,冯胜作为第一道奇兵冲向中军,且一马当先,大杀四方、如入无人之境。

接下来,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把龙湾之战继续推向高潮一一利用缴获的战船逆流而上,收复太平,趁机占领安庆,率军狂追300多里,差点让陈友谅无安身之所,此役冯胜大放异彩。

陈友谅影视剧照

04

明史上,徐达、常遇春一生纵横四海从无败迹,笔者相信这或许有些吹捧的成分,然而对冯胜的记载却可圈可点,反倒鲜活一些。

比如,冯胜在高邮吃的那场败仗。《明史.冯胜传》记载:

高邮守将诈降,胜令指挥康泰率数百人先入城,敌闭门尽杀之。太祖怒,召胜决大杖十,令步诣高邮。胜惭愤,攻甚力。

这件事发生在朱元璋攻伐张士诚的时候,冯胜奉命攻打高邮,高邮守备诈降,于是冯胜安排康泰先领几百人入城,结果这几百人被关门打狗,无一生还。

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随即召冯胜回应天,打了他十军棍,接下来喜剧的一幕出现了,朱元璋不准冯胜骑马,而是要求他步行回去高邮。

高邮之失说明冯胜对战事的判断不及徐达和常遇春,但通过这次失败冯胜却知耻而后勇,来日并不逊于这两大战神——高邮之败的妙趣恰恰在于朱元璋对他的锤炼。

接下来,请允许我用倒叙的方式描述一下冯胜的另一件囧事。《明史.冯胜传》记载:

九月,帝召大将军还,命胜驻庆阳,节制诸军。胜以关陕既定,辄引兵还。帝怒,切责之。念其功大,赦勿治。而赏贲金币,不能半大将军。

意思是:洪武二年徐达领兵北伐,九月朱元璋召他回京,由于战事并不吃紧,所以命冯胜统领诸军。

行前,徐达向冯胜交待,只要按兵不动等自己回来就可以了。冯胜呢?自视关陕已平定,不可能与元军交战,所以徐达前脚刚走,他就带着人马撤军了。

朱元璋知道后狂怒,但念在冯胜曾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明面上并没治他的罪,不过却在赏赐上做了手脚一一一不及大将军徐达的一半。

这是朱元璋的一惯伎俩,功过不能相抵,换句话说,这件事在多年后和冯胜之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次撤军冯胜触碰了朱元璋的红线。

徐达影视剧照

05

前文提到,1370年,朱元璋自视天下已平,所以在南京大封功臣,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

其中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这六人中除李善长是文臣外,其余全是武将,在这里再次摘抄一段朱元璋对冯胜下的诏书,看能不能品出些其它味道:

封宋国公,食禄三千石,予世券。诰词谓胜兄弟亲同骨肉,十余年间,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

简单归纳:

1:冯胜被封宋国公,食邑三千石,获免死铁券;

2:这个封赏不是他一个人的,里面包含了朱元璋对冯国用的感恩戴德;

3:十多年来,冯氏兄弟除了帮朱元璋夺取天下外,也许还为他做了些见不得光的事;

4:朱元璋打了手好牌,意在告诉天下人,即便不是淮西旧将,只要对他效忠,一样可以得到最高尊荣;

5:朱元璋在诏书上作了高明处理一一把冯家兄弟推到了骨肉的层级。

事实上,这一时段朱元璋对冯胜的确青睐有加,接下来的安排或可证明这一点。

他把冯胜的长女许配给常遇春的长子常茂,将次女许配给周王朱橚,最后还把冯胜的侄女(冯国用之女)许配给了义子沐英。

一番操作后冯胜已贵不可言,和朱元璋做起了儿女亲家,同时搭上了朱家人的战车一一一这一点又或与冯胜之死有着莫大的干系。

周王朱橚画像

06

如果我们对冯胜停留于此,那就错了——未来的战事注定会让他摆脱哥哥的影子。

他的第一仗就是建国后,徐达再次领军北伐,作为副帅与元朝名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尔)的对决。《明史.冯胜传》记载:

扩廓在和林,数扰边。帝患之,大发兵三道出塞……是役也,大将军达军不利,左副将军文忠杀伤相当,独胜斩获甚众,全师而还。

意思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命徐达率军北伐,这一次冯胜被授右副将军,李文忠授左副将军,换句话说从三个方向对元军发起攻击。

关于过程不再多讲,但从结果来看,由于王保保战术运用得当,徐达没能取胜,李文忠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和元军死伤差不多,乐观理解就是旗鼓相当。

冯胜这一路呢?不仅打了大胜仗,还带回两万俘虏,十几万头牛羊,这一仗冯胜可谓出尽风头,因为他击败的是元朝战神。

在这里简单介绍王保保:他是元朝皇帝手中的一张王牌,不仅作战勇猛、身具奇谋,还多次击败明军,王保保凭借个人能力延阻了朱元璋灭元的步伐。

客观讲,如果不是元朝内讧,如果不被多方势力掣肘,王保保并不逊于徐达,朱元璋对他既爱且恨,所以才会毫不吝啬地称其为“天下奇男子”。

冯胜能击败王保保足可说明他的强大。所以此役后,朱元璋不敢再对他等闲视之。

王保保影视剧照

07

明朝初年,朱手下名将如云,他更坚信这批人可以为其筑牢朱家长城。

但花无百日红,洪武二年,常遇春班师回朝病死柳河川;洪武十年邓愈讨伐吐藩后病逝;洪武十七年,李文忠死得不明不白;洪武十八年,大将军徐达病逝。

换句话说此时朱元璋麾下能征善战的开国功臣就只有冯胜了。

恰恰在洪武二十年,北元猛抬头,任命纳哈出为太尉,纠结20万蒙古兵突然侵犯明朝边境——纳哈出系蒙古名将木华黎的后代,英勇神武,实力不可小觑。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审视四周,钦点冯胜,命他为征虏大将军,带着副手傅友德、蓝玉、常茂等领兵二十万向北挺进。

这是冯胜第一次担任大将军,行前,没有人看好他——这一次冯胜将创造奇迹,将把“不战而屈人之兵”演绎到极致,将用惊人的胆魄勾勒出战争的另一种模式。《明史.冯胜传》记载:

胜遣观童谕之乃降,所得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

天啦!冯胜居然把纳哈出的二十万军队劝降了,而他手中的军队也只有二十万,不仅如此,缴获的粮草辎重绵延上百里。这哪是什么犯边,分明是举国投降!

冯胜站上巅峰,用惊世之举赢得了明史上最伟大的一仗。

不过在投降仪式上,蓝玉和纳哈出因相互敬酒发生了些意外,常茂为保护蓝玉朝纳哈出肩上砍了一刀,常茂差点让这种战争模式毁于一旦。

得胜归来,“冯大将军”的威名让朱元璋瑟瑟发抖,他已经猜不透冯胜了一一劝降纳哈出和冯胜之死同样有着莫大关系。

朱元璋影视剧照

08

面对历史,我们要客观看待问题,劝降纳哈出冯胜立下不世之功,但背后的插曲又或是朱元璋屠杀他的主因。

让我们再次回溯,冯胜率着俘虏、辎重全胜而归,朱元璋派遗使者前往迎接,与此同时,南京收到两份战报,一份是冯胜的捷报,另一份则是蓝玉、纳哈出、常茂之间械斗的真相。

结果,冯胜得到了最高礼遇,常茂呢?被朱元璋套上枷锁,以示惩戒。

接下来,谣言四起,有人揭发冯胜藏匿了许多蒙古战马,另说他安排将士向纳哈出之妻敬酒,目的在于获得她的珠宝,在蒙古王子死的第二天强娶他的女儿,使蒙古兵败而不降、降而不附一一这严重违背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

关键时候,常茂奏了岳父一本,朱元璋雷霆狂怒,于是收掉冯胜的大将军印,致使全体将士没有得到一分赏赐。

接下来朱元璋命他在风阳建宅居住——必须定期上京朝见,从此冯胜不再担任过大将军。

在凤阳期间,他的女婿周王朱橚离开封地前来看望,这一次翁婿二人再次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朱橚被严惩,冯胜离死期也不远了。

《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

1389年,皇帝严厉惩戒了周王去凤阳秘密会见冯胜。因此,冯胜被疏斥可能是皇帝疑心这名王子与这位将军之间存在着危险的军事联盟。

冯胜塑像

09

历史推波助澜,朱元璋为确保身后太子朱标顺利登基,亲手刨制了“胡惟庸案”,一举除掉李善长、刘基和淮西旧部。

当他终于可以喘口气时,1392年惊雷传来,太子朱标薨了,朱元璋懵了,难道用千万条性命换来的朱氏江山就这样面临崩盘?

随即,他采取补救措施,封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日后继承他的皇位,可问题又来了,朱元璋站在金字塔顶端可以放眼天下,但朱允炆呢?置身塔底,踽踽独行,眼中全是荆棘和芒刺。

如果朱标是一个层级,显然朱允炆则是另一个层级,这就意味着朱元璋必须为朱允炆建造一座属于他的金字塔。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爆发,朱元璋以“奸党罪”判了一万五千多人的死罪,傅友德、王弼等被牵连其中。

同月,冯胜被召入京,两年后,被朱元璋赐死。《明史》记载:

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不得继嗣。

冯胜倒下了,理由是朱元璋老来昏了头——事实是冯胜不得不死。

冯胜画像

后记:冯胜,一位不世出的将军,他的传奇将被历史铭记;不让子女继嗣,表面看太过残忍,但反过来面对朱元璋的血腥屠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参考文献:《明史》.《明史.冯胜传》等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太平,意思,明朝,朱元璋,冯国用,冯胜,李善长,李文忠,明史,哥哥,观点评论,冯胜传,徐达,冯国,朱元璋,冯胜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太平,意思,明朝,朱元璋,冯国用,冯胜,李善长,李文忠,明史,哥哥,观点评论,冯胜传,徐达,冯国,朱元璋,冯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太平,意思,明朝,朱元璋,冯国用,冯胜,李善长,李文忠,明史,哥哥,观点评论,冯胜传,徐达,冯国,朱元璋,冯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