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话在战争年代是很受用的,要么和敌人达成一致,达到阵营或者是立场上的统一,从此冰释前嫌。要么与敌人划清界限,抗争到底。如果既不能了结恩怨,而又不选择对立,那很容易为自己埋下祸根。
这和“一家不容三姓人”是一个道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狭隘,“三姓人”也不单单是指姓氏,而是指没有感情或者亲情作为基础的人。因为作为管理者,要明晰自己的立场和阵营,保证相互之间没有隔阂,上下一心。
读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对单雄信印象深刻,这个单雄信绝非泛泛之辈。据记载,他勇猛强悍,善于用枪,不但让唐军屡战屡败,甚至打败了隋朝的正规军。
隋末,单雄信参加了瓦岗起义,与魏公李密参加了“偃师之战”,不过这一次却打输了,单雄信归顺王世充,成为其手下一员大将,成了李世民的敌人。
只可惜,单雄信一直未逢明主,单雄信于大业九年投奔瓦岗寨,当时的瓦岗寨可谓是人才济济。
在这种失落和痛苦中,单雄信再次追随王世充,而这是他最后的选择,而且他本人也被重用,成为武德三年里对抗李世民的最后一道屏障。
王世充早年虽然强盛,却被李世民打败。武德四年,王世充率全军投降,单雄信兜兜转转终于被迫成为李世民的部下。
原则上,李世民应该多关照单雄信,但来到李世民阵营之前,单雄信一直在变换阵营,李世民对他非常怀疑,为了保证统治的稳定,李世民决定放弃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要将他处斩。
乱世兄弟情
据记载,当时李世民下令杀单雄信等人,周围的人都不敢劝阻,然而,徐茂公却挺身而出,恳求李世民对单雄信网开一面。为了保护单雄信,徐茂公多次提及他的军事功绩,并坚决保证单雄信绝不会叛变。
很多人可能对此很好奇,徐茂公是唐代重要的开国将领,他怎么能用自己的生命保护这样一个敌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单雄信是徐茂公曾经的战友。
徐茂公和单雄信在瓦岗寨相识时,两人关系就不一般,他们是一起投奔的瓦岗寨。可以说,两人之间有很深的渊源,而且一直并肩作战。
后来,瓦岗寨发生了巨变,李密成了魏公,但二人“黄金搭档”的关系没变,单雄信任左武侯,徐茂公任右武侯,一左一右一文一武显得无比对称。
后来李密集团覆灭,瓦岗寨不复存在,两兄弟终于分道扬镳,单雄信跟着王世充,徐茂公跟着李世民。也许他们有不同的阵营,但他们不认为彼此就是敌人。
他之所以要杀单雄信,与他早年的“墙头草”行为密切相关,如果单雄信和徐茂公一样,对政局有正确的认识,他一定能够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发挥应有的才能。
隐藏的祸根
但如果历史只在这里结束,我们只可以看到他们背后的兄弟情谊和徐茂公对单雄信的大恩大德。遗憾的是,最终却事与愿违,兄弟的感情可能是一种救赎,也可能是一种诅咒。
然而,唐朝顺世未能持续下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黄巢起义爆发,整个唐朝几乎被推翻。
在这场风波中,唐代积累的历史问题全部爆发,急需生计的群众和与唐朝的敌人都站了出来,而在这其中,单雄信家族成员有很多都赫然在列。像单兴和单旺,还有单茂与单生等等,但他们并未忠于唐朝,相反,他们成了黄巢打开长安城的四把攻城利器。
起义虽然在唐军的坚持镇压下最终失败,但也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唐朝国力迅速衰落,无法再一次恢复繁荣。
李世民和徐茂公都犯了一个对“人性”认知上的错误。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么选择相信单雄信,对他网开一面,要么彻底放弃对他和他后人的重用。
而李世民却选择了一种极端而又矛盾的方式,既杀了单雄信,同时又重用了他的后人。这其中,李唐王朝和单雄信后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盛世之下,也许他们会选择隐忍,但一旦面对“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他们一定会站在对立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