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作为中学生的必读之物,是唐代爱国主义诗人杜甫所作,说起杜甫都会想到他和李白齐名,一人为诗仙,一人为诗圣,两人在唐代诗人地位中应该算是最高的。杜甫与李白不同,李白所处的唐朝时期是鼎盛,他的诗词大多数都是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的情怀,而杜甫所处的唐朝正是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作为爱国诗人的杜甫,他的诗词有着“沉郁顿挫”的特点,大多数都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所在。
杜甫诗词有着“沉郁顿挫”的特点
杜甫这首七律《蜀相》就是“沉郁顿挫”特点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在唐肃宗上元元年,也就是760年,这个年代正好是安史之乱爆发中间的日子(安史之乱爆发时间是755年12月——763年2月17日)。作者杜甫定居在成都草堂后,游览当地的武侯祠后有感而发,从而写下了这首怀古诗,并且在后世流传。
诸葛亮的武侯祠
诗中前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意思很好理解,具体的字面意思如下: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这里的”丞相祠堂“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
这句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来为全诗做了一个铺垫,交代了地点和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诗中和题目不一样,没有用蜀相而是采用了丞相,再加上一个”寻“字,让人感觉到非常亲切。同时又表达了杜甫本人第一次来到成都,对那里还不熟悉,才用了”寻“字显得格外恰当。后面一句”柏森森“交代了诸葛亮祠堂的环境特点,有一种安逸肃静的成分在里面,显得格外的宁静。
杜甫游览古迹武侯祠有感而发
第二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具体的意思如下: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这句诗的大意可以理解为借景抒情,首先描绘了丞相祠堂周边的景色,有一种大自然的景象,表面上表现了武侯祠的春意盎然景象。
但是从“自”,“空”二字中,杜甫描写别有深意,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杜甫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渗进客观景物之中,自己的担心和忧愁从景物中油然而生,表达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的忧心,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并且通过自己的思想,再写到诸葛亮这个人物,让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第三局“三顾频烦,两朝开济老臣心。”作为全诗的经典句子,同时也是该诗的核心上半部分,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如下: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其中“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那件事情。出自诸葛亮所作的《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天下计"也是广为人知是三分天下的大计,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计策,该计策的主要思想是联合孙权,北据曹操,让刘备占据荆州,益州,汉中等地,发展实力,从而完成天下统一的心愿。所谓“两朝”指的是蜀汉王朝两代,一代是刘备开国皇帝,二代是刘婵继位,诸葛亮辅佐两朝皇帝,帮助刘备完成开国大业,同时帮助刘婵匡扶社稷。其中的“开“,”济”二字,正是诸葛亮为蜀汉两代做的事情。
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主人公诸葛亮
颈联两句表达了诸葛亮为蜀汉效忠,不惜余力那种死而后已的精神。
作为全诗的核心句子,杜甫开篇就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把诗情带入诗中,让诗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存在,这是杜甫写诗的技巧之一。
结尾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进行了总结全诗词,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字面意思如下: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出师未捷“指的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为了匡扶汉室大志,出师北伐中原,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最终在北伐的半道上因为劳累致死。最后一句”英雄“是一个泛指,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对诸葛亮为国操劳,为蜀汉复兴大业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由衷敬佩,对诸葛亮事业未能完成的痛惜心情。
杜甫对诸葛亮由衷敬佩与惋惜
这首七言诗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半写诸葛亮的祀堂位置和景象,后面部分写了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和他的才华与忠诚,以及杜甫的思想情感。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虽然只有56个字,但是信息量非常大,不仅写了武侯祀的景色,而且写了主人公诸葛亮生平的事迹,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
杜甫七律《蜀相》整体大意明确,借游览古迹,通过描写本诗主人公诸葛亮的爱国精神与雄才大略,同时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种为国奉献精神的大力赞扬。
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
通过诸葛亮人物的升华,再结合当时杜甫所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当时颠沛流离的生活。借着古迹联想到当时国民与自己一样流离的遭遇,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参考资料《出师表》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