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759年)夏天,为了躲避战乱,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携家带口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后来,杜甫几经辗转,选择到成都定居。在老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唐代诗人杜甫来到成都之后,在一个夜晚与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这让诗人喜不自胜,于是写下一首诗,诗歌以愉悦的心情描绘了春雨夜的情景以及想象中的成都雨后晴朗明媚、繁花似锦的情形。这首诗就是《春夜喜雨》,诗如下:
杜甫诗中的锦官城,就是成都。成都因为盛产美丽的织锦而名扬天下,“锦官城”或“锦城”遂成为成都的美称,因为织锦在河流中漂洗,所以又有锦江之名。
现在的成都,一条河流从西向东穿过这座繁华的城市,而另一条则在城南自西向东流淌。在唐代,这两条河都流淌于城市南端,它们都有着众多的名字。靠近城墙的那条河被称为内江、锦江、浣花溪、或是百花潭,更往南一些的那条河则被称为外江或大江。
在城市南边不远处有一座桥跨过河流,被人们称为万里桥;万里桥这个名字源于三国时代,传说诸葛亮送大臣费祎出使吴国,就在这座桥边,诸葛亮深情厚望地对他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人们把这座桥称为“万里桥”。
从万里桥往西不远处,就是成都西郊,稍微向南一点,锦江、浣花溪绕过一片人烟稀疏、房屋不多的村庄。杜甫携带家人初来乍到,居无定所,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选择在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
杜甫在一首诗里高兴地写下了修建草堂的事情:“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经过了长时间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开始了暂时平静的田园生活。这一段时间里,杜甫的心情也是恬静闲适的。
杜甫的草堂紧挨着附近百姓的村落,这个村子叫江村,江村百姓的居所错落有致地沿着浣花溪的流向排列着。时间一长,杜甫和邻居们逐渐熟悉起来,邻居们也会在闲暇时间来到草堂做客。
在他们的闲谈中,杜甫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了解,邻居们也从杜甫的口中知道了最近发生的一些新闻,杜甫也将沿途的见闻趣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在家长里短的话语中,在一个个促膝长谈的日子里,他们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起来,杜甫的草堂也成了江村小有名气的“会客厅”。
有一位邻居看见了杜甫在墙上的一幅画上题写的诗歌,他们还知道原来杜甫是一位诗人,于是有一位邻居就恳请杜甫给自己家悬挂的一幅山水画写一首诗,杜甫慨然应允。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邻里间也充满了诚挚和相互尊重的愉快气氛。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山水、城市、名胜古迹因为诗歌而愈发有名,这些诗歌犹如镌刻在山山水水上的人文印记。山水、城市、名胜古迹与诗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如安徽滁州,因为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宋代欧阳修的《丰乐亭春游》,让这座不算繁华的城市平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再比如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和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赞美,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如梦如幻的诗意空间。
成都,是一座浪漫的城市。诗人杜甫与成都的邂逅,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这些诗篇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如同一帧帧流光溢彩的画面,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仍能在杜甫的诗歌中寻找到成都的印象和记忆。
杜甫,这位家国情怀与诗人情怀集于一身的伟大诗人,带着“诗与远方”的情怀,在公元759年来到了成都。他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写下了许多描摹成都风光的诗歌,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等,这些诗歌像一张张量身定做的城市名片一样,至今被人们传唱着。
成都温润的气候、秀丽的风光、淳朴的风俗人情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杜甫也会丢下手中的书卷,早出草堂,新庭信步地游赏浣花溪两岸的美丽风景。
他经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浣花溪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渔人的网罟,客商的大船。这些动人的画面和唯美的意境都被诗人一一捕捉,并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杜甫在成都创作的组诗,组诗由七首绝句构成,这几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成都浣花溪畔独自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诗歌虽然是诗人游春即景时的感受,但每首所表现的情与景各异,这七首诗各自成篇,但又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读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组诗的第一首中,杜甫是这样写的: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江畔看到了春日里盛开的鲜花,此时的成都正是“花重锦官城”的世界,到处都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到处都被鲜花拥簇着,连浣花溪两岸都被五彩的花卉点缀着。
诗人被这无边的春花撩拨得如醉如痴,他无处诉说这种心情。只想跑去找几个邻居,共同在江畔对花饮酒。当诗人兴冲冲地来到邻居家中,邀约他一同赏花品酒的时候,才知道邻居早在十天前便已外出旅行去了。
这首诗没有正面写景的诗句。侧重写作者即景所生之情,但正是这种主观之情的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了江花竞相绽放时的绮丽与可爱,可谓情中有景。诗人写情,一方面用内心的激动反衬心情的愉悦,一方面用富有浪漫色彩的移动的足迹来表现内心不可抑制的喜悦心境,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第一首诗的特点是以行动衬托情感,又以情景来衬托景物,诗人没有正面描写他到底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任意用美丽的色彩去填充想象的空间。
在组诗的第二首中,诗人写道:
这首诗的第一句“稠花乱蕊畏江滨”,大意是说,山水弯曲处的浣花溪畔,繁花似锦,微风拂过。浣花溪两岸的鲜花在微风中摇曳着动人的身姿,这情景真是美不胜收。
很明显,这一句承接上第一首中的“江上被花恼不彻”而来的。江边的花是纷繁的花和杂乱的蕊,左右包围着浣花溪两岸,浣花溪已是一片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是江畔繁花怒放,这样的情景不仅没有让他感到欣慰,而是产生了一种时光流逝、伤春惜春的心绪。这样的联想怎能不使步履维艰的诗人望而生畏呢?后两句,诗人自己找出了解脱的办法:我虽然老了,但还能作诗、饮酒,不需别人照顾,我可以借诗酒排遣心中的伤春与惜春的情绪。
这首诗除“稠花乱蕊”正面写景外,其它文字都是写主观情感的。但这里的情感与第一首不同。这首诗的侧重点不是内心的欣喜,而是伤春惜春的心情。
在组诗的第三首中,诗人写道:
这首诗开篇两句大意是说:深江岸边幽静的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从组诗的内在关联性来看,这两句又是承接第二首中的“稠花乱蕊畏江滨”的诗意而来。
诗人把浣花溪这个大的游赏范围聚焦到两三户人家,又对这两三户人家的院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他们的房前屋后都种着鲜花,在这个时节,全都绽放出迷人的色彩。诗歌描写的范围缩小了,诗人笔下的花儿却繁忙起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就在第二句中。
第二句诗虽然是静态描写,红花白花也平常,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事”二字起头,瞬间将春色满园的景象摄进镜头里,花园的热闹与繁华也瞬间呈现在人们眼前。而且“多事”又是从前面花恼人而生发来的,其奇妙处也是与前面的诗意一脉相承,前后交相辉映。
这两句犹如特写镜头中的一个视角。其景色特点:红、白相映成辉,花景色彩斑斓。写花景,除了给它安排“江深竹静”的背景作为衬托外,主要是抓住春花色彩的辉映,以特写的手法显示江畔局部的特征,不同于前一首江畔整体景色的粗线条描绘。
后两句大意是说: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浆可以送走我的年华。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人把春光拟人化,诗人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脱,但其深情,仍然是对流泻的春光和美丽的鲜花的喜爱之情。
在这样色彩绚丽、相映成辉的春景前,诗人想到了“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这种赏花饮酒,以报春光的情愫,显然是诗人内心喜悦之情的外在表现与物化体现。
在组诗的第四首中,诗人写道:
这一首又转写诗人在江畔东望时所见的远景。“少城”即成都市旧城的西城;“百花楼”是一座有名的酒楼,这里经常举行赏花品诗、酒宴歌舞的活动;“花满烟”,即花开得到处都是,如同烟雾笼罩。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用“烟”形容春天景色,如李白笔下的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指春日里的鲜花如同烟雾一样笼罩着大地。
在诗人杜甫眼中,少城的景色是鲜花如烟,很有点朦胧的色彩,与前边几首描写的景物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前面几首从视觉体验来说是诗人近距离地观看,而少城的景色是诗人远眺的体验。
在这百花开放的时节,诗人真想登上百花楼。但又有谁能携酒邀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从前边的自愁自解,到这时希望与人共解春愁,诗人的情思得到了外化表现,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在组诗的第五首中,诗人写道: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浣花溪畔黄师塔前看到的桃花。该诗如今早已被选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中。
首句点明诗人所在的位置,第二句描写诗人在黄师塔前临风小憩,骀荡的春光和和煦的春风让诗人身心愉悦。他走累了,所以就坐在春光坐过的草地上,来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被自然抚慰、被自然包容的难得的惬意。
在美丽的浣花溪畔,杜甫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对草堂周围自然美的感受特别深细。在这个春光令人陶醉的日子里,杜甫闲庭信步地来到黄师塔前,他在这里看到了美丽娇艳的桃花。
从诗经时代开始,美丽娇艳的桃花就成了诗人们不遗余力去赞美的景物了,桃花也被诗人赋予了多样的美好。所以我们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会有“桃之夭夭,烁烁其华”的美轮美奂,也会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与唯美。
杜甫笔下的桃花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诗人眼前的一株株桃花开得正盛,诗人来到桃花跟前,他细细看着这一朵朵娇艳的桃花,有的花瓣是深红的,有的花瓣是浅红的,到底是深红可爱一些还是爱浅红可爱一些?它们都是那么可爱,连诗人都无法表达对它们的喜爱之情了。
在组诗的第六首中,诗人写道:
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这首诗的第一句点明诗人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风味。第二句中的“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逼真动人,充满诗情画意,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黄四娘家的花卉是这样美丽,花儿色彩艳丽,香味芬芳,不仅吸引着游人驻足观看,连那美丽的蝴蝶都不自觉地被花儿的美丽和芬芳吸引。它们流连花间,翩跹起舞,蝴蝶似乎用它们独有的舞姿表达着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不时飞来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在空中欢声啼鸣,它们似乎也加入了这场春日的圆舞曲中,用它们甜美的歌声共同谱奏一曲春日的赞歌。
蝴蝶在花丛里翩跹起舞,不忍离去;黄莺自由自在飞舞,清丽婉转地欢唱,诗人以多情的画笔渲染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景跃然纸上。
爱花,就是爱春光,爱春光就是爱生命。这首诗写出了春色醉人的感受和诗人沉浸于春景的喜悦,永恒地将成都浣花溪畔的美丽景色凝固成一枚时间胶囊。
在组诗的第七首中,诗人写道:
这首诗通篇是议论抒情,议论由花开花落而发,抒情由赏花游春而来。开篇句大意是说:不是我一看到花就连时间也忘了,如此看花原因何在?在第二句中,诗人对这一问题如是回答:只恐花尽催人老,使我无法再来赏花。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春光的无限爱惜,越老越觉得它宝贵,要只争朝夕地体验生活的美好。如果说前两句是诗人正面直抒胸臆,那么后两句则是诗人借花抒情: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以便充分占有大好时光。
这首诗虽是议论入诗,但并未使人觉得枯燥,而是感到饶有风趣。这与诗人的巧妙构思和口语运用是分不开的,如“商量”一词,把花人格化,似乎花也解人语,就增加了不少情趣。
这一首从内容到艺术手法都与前面几首有细微的差别,但细微之处见端倪,无论是直抒胸臆的正面描写,还是以议论入诗,都是诗人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体现。
杜甫在成都的寓居生活,以草堂所在的江村为中心,他对成都的诗意描写,以草堂所在的江村浣花溪为中心而展开,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首,就是杜甫游赏浣花溪两岸的春光时写下的,这只是杜甫成都生活的一个缩影。
杜甫在成都的时光是他一生中难得的轻松与惬意的时刻。美好的自然环境又给诗人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成都以它平和宁静的美抚慰着诗人的飘零寓居的身心,成都的风物人情和民俗民风又给诗人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正是因为成都这座城市安适、包容的性格,也让诗人杜甫有了更多的灵感与精力去谱写诗篇。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诗篇,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体裁上,都变得更加丰满。
可以说,如果杜甫没来成都,如果没有成都平原温润的气候、秀丽的风光,特别是淳朴厚重的风俗人情的滋养,今天我们就读不到那样充满人文情怀和人生情趣的杜甫的诗歌了。换句话说,恰好是因为杜甫与成都的邂逅,才让杜甫成就了成都,也让成都成就了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