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建筑样式,它通常是用来旌表功名节孝人物。过去很多府州县城里都牌坊林立,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们大多数都已经难寻旧貌了。
大体而言,老牌坊消失的原因有三:人为拆除、年久失修以及意外状况。相对来说,前两种原因占偏大,“意外事故”则比较少见。
所谓意外状况,包括地震(清初郯城大地震时,周边不少州县的牌坊都被震毁)、大风、暴雨以及交通事故。上述状况发生的概率虽然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在胶东历史上,就可以找到因交通事故而损毁牌坊的例子。
这个例子具体发生在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的平度县城东门里。当年9月,一辆大车(未明确记载车型)在经过附近时,不知何种原因,竟然撞上了一座牌坊,对其构件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要说起来,这座牌坊的历史可谓悠久。它的正式名称叫作“驰恩坊”,是为明代平度人孙恺所建。孙恺本身并不显赫,但他的儿子孙仪却是进士出身,后来官至员外郎。父凭子贵,孙恺因此得到了儒林郎、户部主事的赠官,拥有了建牌坊的资格。
根据《平度州志》的记载,孙仪是正德甲戌科(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其仕途履历主要集中在正德、嘉靖时期,以此推测,上述的“驰恩坊”应该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建造。假设以嘉靖十二年(1533年)来计算,到1933年时也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
(▲胶东半岛现存的牌坊不多,这是青岛市李沧区大枣园村的牌坊,系清代为表彰村中王氏家族所建)
牌坊虽然多为石制结构,但历经四百年的风雨之后,也早已不如当初坚固。而这场交通事故所带来的冲击更是让它难以支撑。根据民国版《续平度县志》的记载,驰恩坊没能修复,就此被损毁了。
(▲清代平度州地图,街道上隐约可见树立的牌坊)
从理论上讲,在当时,私人牌坊归属私人家族所有(至少有过问的权利)。驰恩坊被大车撞毁,倘若孙恺在平度有直系后人的话,应该不会善罢甘休(政策性的拆除可能就没什么办法)。由于资料有限,双方有无交涉?交涉结果如何?暂时不得而知。
实际上,即便没有这场交通事故,驰恩坊保存在原处的概率也不大。且不说更后来的特殊历史时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不少县城就已经启动了牌坊拆除计划,平度县就是如此。只不过当时的政策相对温和,允许各大家族将牌坊从大街上迁移到自己相应的宗祠当中。根据《续平度县志》的记载,崔姓、张姓、官姓、戴姓等家族,都有迁移牌坊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