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一句俗话:皇帝不差饿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司不会让下级挨饿,皇帝又怎么会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呢?浅显的一句话,却揭示了军队和经济之间的巨大关系。所以按常理来说,一般经济越雄厚,军队就越强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府兵制是什么呢?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而西魏和唐朝采用的府兵制出现如此结局的原因大概还是因为社会矛盾太过于尖锐了。
在西魏的时候,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实行鲜卑当兵、汉人务农民族歧视政策。六镇起义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双方对峙初期,西魏在经济、军事和人口上处于劣势。西魏大咖宇文泰亟需巩固地盘,以此加强自身权力。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宇文泰采取胡汉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名震一时的府兵制,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军队和经济之间的矛盾,并且对隋唐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宇文泰建立了由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为主体的府兵体系。不仅如此,宇文泰还推行赐姓制度,将府兵全部改姓各自主帅的姓氏。经过整合,西魏拥有了一支具有部落兵制色彩的胡汉军队。
北魏在“计口授田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均田制”,其实质是按人口分配土地,受益人向国家交租纳税,并且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以此稳固政权,促进农业生产。宇文泰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适时推出了府兵制。
而唐初是府兵制发展的高峰。李世民率领府兵建立了赫赫军功,他豪情满怀地说:“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意识到土地兼并的严重性,下令检田括户。朝廷再次强调口分田、永业田不得转让,同时限制“借荒”、“置牧”、“包佃”等兼并行为。
唐玄宗出台的政策,是挽救均田制的最后机会。不过,在遏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上,朝廷力度不足,收效甚微。贵族豪强我行我素,疯狂扩张,矛盾凸现。以均田制为立身之本的府兵制,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终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府兵制终于被取代,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