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能够坐上皇帝宝座的大多都是出身名门,而从一个流浪行乞的乞丐,转型成为一朝天子的皇帝的却是少有。
朱元璋便是其中一人。
如今的人们通过了解可以知道,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大杀开国功臣,以强硬手段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堪称冷血。
可是,朱元璋又与以慈悲为怀著称的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到寺庙礼佛,忽然提问,朕需要下跪吗?寺庙中的众人听闻后十分惶恐。
如果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好,那么说不定他们整座寺院的人,都会身死当场。
方丈却在这时站了出来,回答了八个字,救下了全寺人的性命。
说起朱元璋对佛教的态度,实在有些矛盾,而要想知道他为何对佛教不喜欢?那还要从他的出身说起。
为了生计遁入佛门
众所周知,朱元璋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名字——朱重八。
他出身平民,在家族中排行老八,因此才取名朱重八,不过虽然家中兄弟不少,但是毕竟田地有限,这也致使了朱元璋一家陷入了窘迫的生活困境。
原本朱元璋还以为只要靠着自己辛勤的双手,只要努力劳作,早晚可以改善自己一家的生活。
可是天不遂人愿,本就贫困的一家又遇上了天灾。
在朱元璋15岁的时候,他的家乡发生了旱灾,本就不多的粮食向官府上交后,所剩无几,一家人一天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次年紧接着又爆发了蝗灾与瘟疫,让本就在夹缝中求生的他们一家,更加苦不堪言,他的父母大哥接连去世,仅剩下他与他的二哥、大嫂、侄子,挺过了这次灾难。
此时的他们穷困潦倒,连一块像样的墓地都买不起,还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顺利安葬了他的家人。
安葬完家人后,他与仅剩的亲人在商议后为了生存大家各自谋取出路。
独自谋生的朱元璋那时候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几经辗转之下,朱元璋终于想起了慈悲为怀的出家人,便投奔到了皇觉寺谋生。
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他在皇觉寺的生活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
被寺庙赶出流浪行乞
当他真正在皇觉寺生活之后,他才发现他所想象的这些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哪怕是在寺庙当中,仍然充斥着“俗世”的影子。
因为他刚入佛门,因此哪怕剃度出家,但是仍然只能做一名行童。
行童在寺庙中的地位极低,不仅不能像那些高僧一样,吩咐别人工作,更是要主动承担起寺庙中的各种杂活。
平日里看着别的僧人接待香客,而朱元璋却只能日复一日的做着扫地、洗衣,敲钟做饭的活计,这让他心中渐渐的有了不平衡的心理。
然而,哪怕他尽心尽责的做着自己的劳务,还要时不时的忍受着老和尚的责骂。看着其他僧人那丰盛的餐食,朱元璋捧着手里的冷菜冷饭,时常忍不住流泪。
可为了有一个栖身之所,为了能够不再挨饿,朱元璋只好默默承受着。
纵使这样,因为灾情的原因,寺庙中渐渐也断了香客们的香火钱。
没了经济来源的皇觉寺,自然养活不了许多的僧人,只好将一批僧人赶出寺庙,让其自己出去化缘,而朱元璋正好在这些僧人当中。
怀揣着对皇觉寺僧人的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堪忧,朱元璋孤身选了一个没有别的僧人选择的方向,开始了他云游化缘的生活。
相比找有缘人化缘,朱元璋更像是沿街乞讨。
在这段时间当中,他早已抛弃了僧人的身份,像一个真正的乞丐一样,向他能见到的所有人伸出双手,祈求吃食。
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朱元璋走遍了许多城市,领略到了各处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亲眼见证了民间疾苦、世态炎凉。
这对他日后成为一方霸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他加入了起义军,并通过自己的骁勇善战,立下了诸多功勋,逐渐成为了一方将领,之后更是统一天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哪怕成为了九五之尊,朱元璋对于在皇觉寺的生活仍耿耿于怀,因此在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对于佛教也进行了许多规理。
朱元璋礼佛,险些屠寺
在朱元璋称帝后,他对佛教进行了相当严格的治理。
在朱元璋的规范下,一时间明朝的所有僧人都战战兢兢地生活着,唯恐触犯戒律。可为了推行方便自己治国,朱元璋偶尔还是会前往一些寺庙礼佛。
一日,朱元璋带着随从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全寺的僧人都恭恭敬敬地接待朱元璋,不敢有一丝马虎。
可是就当朱元璋来到佛像前时,他突然提出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朕需要跪拜吗?”
这个问题暗藏杀机,见佛拜佛这是常理,如果不跪的话,如何拜佛呢?可是朱元璋又是九五之尊,皇帝哪有向他人跪拜的道理?
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候,惹得龙颜大怒的话,朱元璋说不好就会将怒火撒到整个寺院的僧人身上。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僧人们陷入两难,不知如何是好。
在大家直冒冷汗之时,方丈突然口诵佛号,说了一句“见在佛,不拜过去佛。”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龙颜大悦,不仅没有迁怒于僧人们,还大家夸奖,而方丈的这句话,也拯救了寺庙里的所有僧人。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不解,方丈的这句话究竟是何以呢?
其实这句话的典故是出自宋太祖赵匡胤拜佛的典故,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佛不用向过去的佛跪拜。
方丈的这句,无疑是将朱元璋比喻成了现在的人中之佛,也难怪朱元璋听后会龙颜大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