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英宗赵曙:不管是守成之主还是贤德之君,作为皇帝,平庸即罪

宋英宗赵曙:不管是守成之主还是贤德之君,作为皇帝,平庸即罪

(赵曙,即后来的宋英宗)

宋仁宗赵祯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自己的膝下没有儿子。

皇帝可以没有丰功伟绩,没有万古芳名,但是绝对不能没有儿子。

没儿子就意味着皇帝的大位无人继承,而无人继承皇位就表示北宋的国祚有很可能会断绝。

赵祯当然不可能让自己背上断绝皇脉的锅,所以他很快把自己堂哥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赵曙接入皇宫,当作自己的备选计划。

之所以是备选,是因为赵祯仍然固执地认为,上天不会如此对待自己,他仍然满怀期待地觉得后宫里的妃嫔一定会给自己诞下骨肉。

但上天偏偏薄情,后宫里的妃子生了一个接一个,不是早夭就是女孩。

这让皇帝非常着急。

赵曙是自己的备选计划不假,但谁愿意把皇位传给一个旁支远亲呢?

仁德如赵祯这样的帝王,在面对权力交接的问题上,也是有私心的。

所以我们能料想到的一个情况是,年幼的赵曙早早的失去的了自由,被接进宫闱之中,日子过的并不如意。

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样的,无限的迷茫一直在这个孩子的心头萦绕不散。

通过一些史料的记载,我们会发现幼年时期的赵曙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

皇宫里教他读书明理的老师,每每拜见,赵曙都着装正式,毕恭毕敬。

他对老师说:师也,敢弗为礼?从这个小小的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见微知著的东西,那就是赵曙是一个很有礼貌和修养的人。

通观中国历史,历代宫闱中的皇家子弟,嬉戏荒唐者、蛮横无礼者大有人在,但罕有赵曙这样谦和谨慎对待别人的。

皇室的荣华富贵,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皇子们的蜜糖瓦罐,只会让他们流于浮华,却不能让他们真正成长。

平淡且艰辛的岁月也许让赵曙吃了些苦头,但对他未来的人生则是受益无限的。

(北宋皇宫复原图)

不久,赵曙的亲生父亲赵允让逝世,按规矩。这位王爷生前所积攒的财物都要均分给他的子嗣们,这其中自然也有赵曙一份。

万金千金也好,百金十金也罢,毕竟是一份钱财,其它子女们都收入囊中,只有赵曙,将自己应得的那份钱财尽数分给了曾经伺候自己父亲的下人们。

这或许只是一些小事,是一些只言片语,只不过记录在浩荡史书中的角落里,和那些帝王的传奇故事,跌宕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正是这样的记载,才足够真实,才能让后世的人们了解到,赵曙完整的人格。

他是一个谦虚、谨慎、善良的人。

这种性格从他还是少年郎开始,一直到他死去,从未改变过。

嘉祐八年,农历三月,一代仁君宋仁宗赵祯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举国哀悼,一片悲伤。

而作为备选的赵曙,也终于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了北宋帝国的新一任主人。(即宋英宗)

登上皇位的赵曙没有获得权力的狂喜,也没有立刻打算施展拳脚的决心,他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决定,那就是,他想为先皇宋仁宗赵祯守孝三年。

守节、循礼。

这是这位新皇帝初登皇位时给人们留下的最初印象。

大臣们当然不能同意,新皇登基,正是百废待兴之时,皇帝一守孝就是三年,这三年整个国家的运转谁来主持?

当大臣们驳回赵曙守孝的想法之后,这位皇帝很快又做了另外一件事。

而说起这件事,就要先提到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当朝宰相韩琦。

(韩琦 画像)

韩琦向皇帝提议,应该安排会议,请朝廷百官一起讨论一下皇帝的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名分问题。

皇帝当然很开心,因为宋仁宗赵祯只是自己名义上的父亲,而自己现在当了皇帝,赵允让作为自己的亲生父亲,总要有个名分吧?

朝臣们在这件事的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

以宰相韩琦为首的官员们认为,赵允让是皇帝的生父,理应为皇考。(先皇)

而以大学士王珪为首的官员们则认为,赵允让是宋仁宗赵祯的哥哥,根据宋朝的宗法制度,皇帝赵曙应该称赵允让为“皇伯”。

按照现代视角来说,让赵曙管自己的亲生父亲叫伯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在当时,这种想法居然得到了朝堂之上绝大多数大臣们的支持。

赵曙当然很困惑,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想要为自己的父亲挣个名分,何以遭到大臣们如此强烈的反对?

皇帝认为,我是皇帝,我说了算,所以他打算不顾朝臣反对,尊赵允让为皇考。

宰相韩琦指出了非常关键的一点。

皇帝的行为看似合理,却是在挑战宋朝历来的宗法制度,而对这套宗法制度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的人并不是大臣,而是当今大宋朝的太后,曹太后。

可当皇帝去询问曹太后的意见时,得到的答案和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们是一致的。

太后认为,赵允让没做过皇帝,所以顶多当个皇伯。

更为关键的一个信息是,仁宗赵祯既然不是皇帝的亲生父亲,那么太后曹氏当然也和皇帝没有血缘关系,平日里太后和皇帝的关系就一直不睦,所以在赵允让位分的这个问题上,曹太后当然会投反对票。

但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在不久之后,皇帝的手里居然多了一份由曹太后亲自签署的诏书,诏书的内容就是关于确立赵允让位分的问题,而在这份诏书上,曹太后居然签下了同意二字。

我们无从得知为什么一向和皇帝不对付的曹太后居然改变了风向,转而开始支持皇帝。

坊间传言,是皇帝的亲信趁曹太后酒醉时胁迫太后签署的。

(曹太后 画像)

如果此事存真,那么这种行为固然是可耻的,但黑纸白字在那儿放着,太后也不能再抵赖。

皇帝有了太后的诏书,兴高采烈地宣布了尊赵允让为皇考的消息。

他以为自己终于扳回一城,却没想到等来的是大臣们更为强烈的反对。

那些曾经反对皇帝的官员们表示,如果要尊赵允让为皇考,那么他们就集体辞职,不干了。

皇帝懵了。

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只不过是出于一个孝子的心意,想要给自己已故的父亲一个名分,为什么大臣们要始终跟他做对?

他当然很难想明白这一点,因为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缘由。

因为如果赵允让的地位一直是王爷的话,那么赵曙的背景身份就永远是一个过继的皇子,而过继的皇子继承皇位,在某种程度上,是永远名不正言不顺的。

而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在皇权上就很难去拥有绝对的权威。

没有绝对的权威,大臣们就可以很好地制约皇帝,乃至皇权。

所以我想,也许宋英宗赵曙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如果他想要真正掌握整个宋帝国的权力枢纽,那么他就必须走这一步。

只有将自己父亲的位分变成皇帝,那么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而为了让自己成为名正言顺的大宋皇帝,赵曙整整折腾了18个月。

经过18个月坚持不懈的抗争和争取,大臣们终于做出了让步。

因为赵曙似乎有着无穷的战斗力,他一天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就不会罢休。

大批的官员因为反对皇帝的意见而遭到罢免,大量的国家事务因为朝堂上永不休止的争论而被搁置。

(这场追封皇考的争论被后世称为:濮议之争)

大臣们终于屈服了,赵曙成功将自己父亲的位分提升为皇考,而为了这件事,已经耗去了他皇帝生涯的四分之一时间。

因为赵曙从登基到驾崩,只过了短短四年。

四年的时间里,他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件事上,导致他在位时期的政绩几乎是一片空白的。

他的庙号是“英”,但恕我实在看不出这位皇帝英名在哪里。

余下的时间里,他做过一段时间的追星族,疯狂喜爱当时的文人苏轼。甚至因为个人喜爱要将苏轼提拔为知制诰,相当于自己的私人秘书,但很快又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英宗一朝的大臣们也许是和先皇宋仁宗赵祯的感情过于深厚,导致他们对继任的宋英宗似乎永远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不满。

可天下帝王各有不同,谁又能都做到尽如人意呢?

有人说英宗很有能力,北宋在他短短四年的治理下出现了经济上的大繁荣。

是的,以治平二年为例,全年的财政收入大概为一亿一千万两白银,这的确是一个庞大的,傲人的数字。

但如果我再去查询当年的财政支出,则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因为当年的财政支出足有一亿两千万两。

入不敷出的繁荣,也叫繁荣吗?

纵观宋英宗赵曙一生,年少入宫,老成持重,为人谦和端庄,是一个品格优良的少年,而在临御帝位之后,只能说是老老实实,一板一眼,并没有给宋帝国带来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以他的能力,他无法将大宋帝国的这艘巨轮行驶得更远,但也绝对不会让这艘巨轮漏水,或者驶出航线。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宋皇帝。

普通的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

这是帝王的幸运,因为能泯然众人的帝王,一定不会暴虐昏庸,一定是一个正常人。

但这也是帝王的不幸,因为身为帝王,平庸即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仁宗,父亲,贤德,赵曙,皇位,皇帝,问题,赵祯,赵允,韩琦,观点评论,曹太后,赵允让,赵曙,皇帝,赵祯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仁宗,父亲,贤德,赵曙,皇位,皇帝,问题,赵祯,赵允,韩琦,观点评论,曹太后,赵允让,赵曙,皇帝,赵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仁宗,父亲,贤德,赵曙,皇位,皇帝,问题,赵祯,赵允,韩琦,观点评论,曹太后,赵允让,赵曙,皇帝,赵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