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公元383年,北方前秦政权南下对东晋发动侵略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战役的后果是东晋以八万士兵击溃前秦八十万大军(实际只有二十万),这场战役因其以少胜多、意义重大而被载入史册。
通过淝水之战,东晋保住了汉人政权,也使得华夏文明的火种顺利延续,前秦则因此衰败分裂,北方大地陷入动荡。
异族南侵,华夏文明危在旦夕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造成国家实力衰微。
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趁中原守备空虚,大举入侵,广大北方地区陷入前所未有的大动荡,由于为乱的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所以这段时期也称为五胡乱中华。
西晋的门阀权贵和世家大族逃到南方,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区,北方的汉人大批南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北方这边,氐族人在关中建立前秦,建都长安,357年,苻坚发动政变,自称大秦天王。
有志于统一四海的苻坚于370年开始对外征伐,在十三年时间里,灭掉前燕、前凉、代等割据政权,远征西域,383年前秦统一中国北方。
此时的苻坚把目光瞄向东晋,如果东晋被征服,整个中华大地将尽归其有,同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
同时,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
据当时的场景描述,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此时的苻坚踌躇满志,意图以“秋叶扫落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期间,有大臣劝诫阻止,认为东晋是汉民族唯一政权,深受百姓拥戴,再加上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但苻坚狂妄回应:
“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
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典故。
这次征伐表面是前秦攻打东晋,但实质是胡人对汉人的民族性侵略战争,苻坚的百万大军除了氐族,还有归降的鲜卑、羌、吐谷浑等众多少数民族。
这些胡人在扫荡北方之后,磨刀霍霍,准备杀向富庶的江南地区,届时南方必将生灵涂炭,延续三千年的华夏文明此时处于命悬一线之际。
决战肥水,汉人士族力挽狂澜
苻坚南征前,东晋对北方的战乱持作壁上观的态度,此时的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从上到下表现出小富即安的状态。
同时东晋实行门阀政治,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同行使最高权力,376年,出身陈郡谢氏的谢安任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此时的苻坚已统一北方,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谢安敏锐察觉到前秦与东晋必有一战。
他一方面协调控制长江中游的桓氏家族,另一方面积极备战,在苻坚北伐之时,谢安已训练精锐“北府兵”七年,并形成很强战斗力。
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谢安沉着应对,任命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子谢玄为先锋,率领“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又任名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同时,前秦将领朱序向谢石提供情报:
“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应趁秦他们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
11月,谢玄派谴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被前秦围困的洛涧,淝水大战的序幕正式拉开。
与刘牢之对战的是梁成率领的五万军队,虽然敌军十倍于己,但刘牢之毫不畏惧,一面分兵绕其后路,另一面亲自率军强渡洛水迎战秦军。
东晋士兵作战勇猛异常,前秦的五万部队稍微抵挡一阵子就被打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争先恐后的向河对岸逃跑。
这次交锋中,前秦主将梁成战死,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传回后方,东晋士兵大受鼓舞,谢石挥师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扎下大营,与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威风勇武,训练有素,再加上八公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大惊说:
“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来历。
此时东晋已与朱序结为内应,设下计谋,只等秦军移动便可实施,可是前秦军队紧靠淝水西岸,晋军无法渡河。
为了让前秦中套,谢玄派使者对苻坚说:
“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大致意思是你们孤军深入,在河边安营扎寨,无法迅速决出胜负,不如你们后退一点,让我们渡河,我们面对面进行一场终极对决。
前秦的将领对此非常反对,但苻坚却想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的确,“半渡河击之”符合兵法。
但是他不知道谢玄的计谋,也不清楚秦军早已士气低落,无心作战。苻坚答应谢玄的请求,指挥秦军后撤,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
谢玄率领8千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发起进攻,朱序见时机已到,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溃乱的秦军信以为真,转身奔逃。
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形成连锁反应,也随之溃散,结果全军崩溃,向北败退。晋军乘胜追击,秦兵人马相踏而死,尸体满山遍野,连河流都被尸体阻塞,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洛阳。
谢玄以七万人马,战胜了苻坚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在前秦逃跑过程中,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只能在饥寒交迫中日夜逃跑。这就是成语风声鹤唳的典故。
很快淝水大捷传回建康,当时谢安正和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但不露声色,照样下棋。客人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只是慢吞吞地说:
“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
当谢安送走客人后,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把脚上的木屐的齿都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江南千年富庶从此开始
淝水之战是一场决定中华文明走向的重要历史事件。
如果东晋战败,北方胡人联军踏过长江,汉人文明极有可能在烧杀劫掠中消亡,全球其他地区的欧洲日耳曼人入侵古罗马、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以及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概莫能免。
但所幸中华民族成功抵御蛮族入侵,渡过这次难关。
由于江南地区免遭战火荼毒,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北人南迁把先进的农业技术经验传播到南方,江南温润多雨的气候让精耕细作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长江下游地区至今都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最重要的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在以后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对于前秦来说,淝水之战让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七十余万大军被歼溃散,灰飞烟灭,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羌族人姚苌俘杀,北方统一的局面也随之瓦解,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
直到二百年后,杨坚建立大隋,才结束中原大地大分裂局面,中国再次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