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一说起古代男女,首先跳进我们脑海的,就是这样一些词。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三寸金莲,更有甚者,手臂不小心被男人碰了一下,就把它砍掉,还被当成烈女表彰,立个牌坊,让大家学习。
作为一个正派的男人呢,则应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男女授受不亲。
哪怕是夫妻,也要有距离感,绝不能表现得太过亲密。
但,今天看到一首诗,发现这些,在苏轼的年代,都是浮云。
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到县里办事,先过新城,再到於潜。
此时早春天气,乍暖还寒,老百姓们趁着春光大好,在田间地头劳作,一副和谐之景,让苏轼诗兴大发。
他写道:
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觰沙鬓发丝穿杼,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妹子没穿鞋,挽着裤脚,蓬松头发,正在溪边,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呢。
洗净脸庞,画好蛾眉,她撑着船,渡河而去。
苏轼的目光不觉随她而走,却见对岸一个青年,挑着担子,打柴归来,看到妻子正在等自己,目盼神离,妩媚无比。
我们合理推想一下,当时妹子拿出丝巾,给情郎擦干微微沁出的汗水,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风情万种。
小伙子呢,则把从山上采摘的早开的鲜花,斜插在爱人的乌亮的头发上,还说,我已攒了些钱,过阵子带你去杭州大城市,逛逛店铺,游游西湖。
苏轼感慨,他们是那么幸福,情人眼里出西施,再有美女过来,他都会不屑一顾吧。
读完这诗,是不是改变了很多朋友的固有印象?
(老照片)
原来,苏轼那时候的人,跟我们现在,并没有多少区别啊。
男欢女爱,在村夫村妇身上,天然流露,丝毫没有扭捏之态。
苏轼是儒家学者,却以赤子之心,观察着这一切,根本不会自我设限,怎么能把注意力,放到人家女孩的腿上呢?写出来天下流传,会不会让人认为,我苏轼是个登徒子啊……
可惜,当苏轼颇为轻松地写着这些诗的时候,一些认为人性应该被更加严格的规范起来的学派,也正在兴起,在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道德化,越来越对人尤其是女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使人生越来越无趣。
所以,我们读古书的时候,越老的那些,会让我们越亲切,因为那时的观念,跟现在更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