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苏轼为何对王安石态度大变?从针锋相对到相见恨晚

苏轼为何对王安石态度大变?从针锋相对到相见恨晚

天敌与知己,仿佛一直都是一对反义词。人们常说“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知己,顾名思义应当是志趣相投的挚友。天敌,自然就是指两人水火不容。

然而在历史中,有这样一对矛盾的存在,他们因政见上的巨大分歧,成为了朝堂上针锋相对的敌人,却又因文学上的惺惺相惜,成为了彼此人生中的知己。

这二人就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文豪——王安石和苏轼。

苏轼与王安石

作为宋朝最著名的文人之一,苏轼自小生于书香世家,在父母的熏陶下,他积累了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文学创作方面眼光犀利,风格清新,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嘉佑元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在会试中,苏轼文采斐然,面对试题洋洋洒洒写下了《刑赏忠厚之至论》。整篇文章行云流水,文笔清新洒脱。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赫赫有名的欧阳修,欧阳修在看到此篇文章时,一直对其赞赏有加,甚至觉得这篇文章是出自自己弟子曾巩之手。

苏轼

为了避嫌,主考官欧阳修给这篇文章第二名。当他知道这是苏轼写出的 ,他在惊讶的同时也十分欣赏这个意气风发,文笔极佳的年轻人。

还常常向自己的好友引荐苏轼,苏轼在京城中一时名声大噪。然而,在一片称赞声中,还是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同为考官的王安石在阅读了苏轼的文章后,与众考官的欣赏不同,

王安石并不认可苏轼“纵横家之学”的观点,还当众呵斥其文章是“全类战国文章”。

当时年少不谙世事的苏轼对其观点心有不满,尽管后来苏轼进士及第,但两人之间的梁子也就此结下了。

王安石呵斥苏轼

苏轼的父亲苏洵一直与王安石的政治理念有很大分歧,甚至还公然发表过文章抨击王安石。

作为苏轼恩师的欧阳修与王安石也是朝堂上的“死对头”。受身边人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本就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也常常会写一些文章讽刺挖苦王安石。

王安石48岁时,宋神宗继位,蛰伏多年的王安石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就此展开,作为保守派的苏轼自然是强烈反对此次变法。

作为朝堂新秀,文采斐然的苏轼多次写文上奏宋神宗,抨击王安石变法的弊端,

在苏轼的滔滔言论面前,坚定变法的宋神宗甚至都有过几次动摇。

宋神宗

面对苏轼的这些“小动作”,王安石看在眼里,但从未对其有任何动作,一直采取忍让的态度。

直到苏轼成为了主考官,他利用自己的权利出题影射王安石滥用宋神宗的信任企图把握朝纲,挑拨王安石与宋神宗之间的关系,这才让王安石意识到大事不妙。

他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将苏轼这个阻止变法的“绊脚石”给请出朝堂。

虽然因为政见不合,王安石和苏轼一直在“互相伤害”,但年长苏轼16岁的王安石其实很欣赏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苏轼

甚至在后来苏轼被人弹劾陷入危机时,他还曾挺身相救。

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被调任为湖州知州,按照惯例,他向朝廷写了一封《湖州谢表》。

虽说这只是例行公事,向朝廷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可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文人,苏轼在写谢表时,多多少少带了些个人感情色彩。

谢表在被送到朝廷后,新党们仔细钻读研究,硬生生从中找到了一些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

后来在新党们的夸大渲染下,苏轼的这篇谢表达了他愚弄、挖苦朝廷,讽刺皇帝的证据。

湖州谢表

面对新党的弹劾,皇帝大怒,朝廷一片哗然,苏轼也因此锒铛入狱,甚至可能面临杀身之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入狱后,很多他曾经的好友都选择了沉默。只有三个人挺力相救,而这其中就有他曾经的死对头王安石。

这时的王安石已经归隐钟山多年,在得知了苏轼入狱的消息后,他向宋神宗上书,表明苏轼是一个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君子。

如今宋朝国力强盛,又怎么能“有盛世杀才士乎?”

苏轼与王安石

宋神宗经过多方考虑,苏轼最终免于一死,被贬为了黄州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已经42岁,乌台诗案和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的心境也大有不同。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贬谪后,苏轼渐渐收敛了锋芒,尽管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他依旧潇洒坦荡。

随着年纪逐渐增长,他渐渐懂得王安石坚持变法的初衷,也开始全面地看待王安石曾经主持的变法。

他对王安石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甚至对于王安石多了几分同道中人惺惺相惜之感。

后来,苏轼被调离到离京城更近的汝州,在赴任途中,苏轼特意来到了王安石隐居的江宁。

苏轼

得知苏轼前来,王安石骑着毛驴来到江边迎接他。二人再次相见,没有了曾经在朝堂上的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反而多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相惜之情。

这时的苏轼经受了岁月的磨砺,宦海的沉浮,已不再像少年那样肆无忌惮,

而王安石,一身布衣,也没了曾经在朝堂上指点江山的锐气。

过往的种种都似烟云散去,两人相视一笑,曾经的隔阂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消失。

有很多人都说苏轼是可怜王安石的境遇才会去拜访他,其实当时苏轼虽被调离黄州,但在汝州也并未升职,多年的漂泊让他与归隐的王安石惺惺相惜。

惺惺相惜的二人

而且依照苏轼旷达磊落的个性,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才会来拜访自己曾经在朝堂上的“天敌”。

在来到江宁后,苏轼与王安石一道游山玩水,欣赏美景,闲暇时两人还会一起讲论佛经,把酒吟诗。

这时的王安石和苏轼已经突破了曾经朝堂上的种种羁绊,两人的交流简单,纯粹,而又直击对方的心灵。

在相处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后,王安石和苏轼都发现对方是自己人生的知己。

互为知己

在苏轼即将离开,前往汝州赴任时,王安石甚至希望苏轼能够留下来,成为自己的邻居,在送走苏轼后,王安石还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面对王安石的热情,苏轼也写诗回应道:“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与苏轼相见恨晚,将其作为自己精神上的挚友,苏轼对王安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与王安石相处了不到短短一月,苏轼也被王安石的品格折服,在离别时,苏轼也发出了后悔与王安石相识晚了十年的感叹。

离别之际

古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情谊便是如此,

他们不会为了迎合讨好对方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与坚持。

尽管政见不合,但两人一直都十分欣赏对方的文人情怀和品格。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爱恨纠缠,就像两人的品格,光明磊落,让人敬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往期精彩推荐:

90后柔术界美女大师,每天3小时高强度训练,多次打破吉尼斯纪录

世界上唯一一例患者,既得侏儒症又得巨人症,身高变化令人吃惊

中国最嚣张的天才,3次从世界顶尖大学退学,现被微软全球封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神宗,知己,成为了,朝廷,欧阳修,整篇文章,谢表,王安石,苏轼,态度,观点评论,宋神宗,欧阳修,王安石,朝堂,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神宗,知己,成为了,朝廷,欧阳修,整篇文章,谢表,王安石,苏轼,态度,观点评论,宋神宗,欧阳修,王安石,朝堂,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神宗,知己,成为了,朝廷,欧阳修,整篇文章,谢表,王安石,苏轼,态度,观点评论,宋神宗,欧阳修,王安石,朝堂,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