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熙宗 完颜亶)
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
金王朝的第三位皇帝金熙宗完颜亶突然发现朝堂之上有了一丝不易觉察到的异常。
什么异常呢?
皇帝发现,自己的皇室亲贵,堂弟完颜亮突然有点飘了。
这位堂弟在仕途上一直顺风顺水,皇统八年六月拜平章政事、十一月拜右丞相。到皇统九年正月,又兼任都元帅,领太保衔。
做丞相的主要工作,下则统领文武百官,上则帮助皇帝决策国家大事,而任都元帅,则是掌握了京畿各营精锐兵力的指挥权。
如此说来,完颜亮同志可以说是把金朝的军政大权全都握在了手里。
如果只是一个手握重权的臣子,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在封建帝制时代,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大员,本质上都是给皇帝打工的。
既然是打工的,皇帝就有权力随时开除或者辞退他们。
并且,给皇帝打工,并不受《劳动法》保护,所以在朝廷之上,上一秒还是位高权重的勋贵,下一秒可能就被会废为庶人,发配边疆。
皇帝当然不想拿完颜亮开刀,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堂弟,皇帝顶多,只是对完颜亮同志有点忌惮。
但完颜亮很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他认为,自己左手朝政大事,右手军国大权,已经是天下间数一数二的人物。
整天在朝廷里处理国家大事已经满足不了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完颜亮表示,我想帮皇帝本人做点事儿。
(完颜亮 石刻)
怎么帮呢?
机会来了。
朝廷里有位学士,姓张名钧,张学士好风雅颂,又写得一手好字,时常帮皇帝起草诏书,平日里小心谨慎,甚得皇帝心意。
张学士素日里和完颜亮同志私交甚至,一次起草诏书,恰好让完颜亮同志给瞅见了。
完颜亮拿过诏书一看,原来是皇帝想要从民间募资,修缮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
皇帝的想法很好,国库里存银不足,可以先让老百姓掏钱嘛,毕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但完颜亮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本朝徭役赋税本就严重,国家修个水利工程,自己掏钱不就得了,何必要在民间搞募捐呢?
百姓们吃穿用度尚且青黄不接,再额外向他们收钱,实在不妥。
跟皇帝的意见不和,这很正常。
因为皇帝也并非贤良,皇帝也有犯错的时候。
皇帝之所以要找来一帮大臣们在朝堂上七嘴八舌的商议国事,当然也是希望大家可以群策群力,一起想办法。
有意见,有想法,你大可以上道折子,甚至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直入宫闱,找皇帝本人一吐心中想法。
但完颜亮同志的脑回路却异常清奇,他认为,与其找皇帝交流看法,不如直接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那如何付诸实践呢?
很简单,修改诏书。
完颜亮让这位张学士大笔一挥,直接把诏书内容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修改。
有关皇帝制定的内容全部删除,自己的所谓真知灼见则全都添上。
诏书改是改了,但尾款落的还是皇帝本人的名字。
(张钧 形象)
诏书既成,张学士便不再耽搁,捧着诏书就到皇宫里找皇帝审阅。
皇帝把诏书拿过来一看,发现纸还是纸,字还是字,但上面的内容却和之前自己口述的截然不同了。
皇帝当即发问,这是咋回事儿,这是我记错了,还是你写错了。
张学士表示,您没记错,我也没写错,诏书的内容的确是改了,但却不是我改的,而是你的弟弟完颜亮让我改的。
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学士的勇气。
他实在是不该让完颜亮去修改这封诏书。
封建帝制时代,皇帝作为天下之主,向来是说一不二的存在,皇帝无论言行、命令、还是这种制式的诏书,一凡发布,就绝无再更改的可能。
谁能纠正皇帝?谁敢纠正皇帝?
纵然是军国重臣,皇亲国戚的完颜亮,擅自改动皇帝诏书的行为,也是一种天大的冒犯。
今天你替我修改诏书,明日你是不是还要替我做这个天下的帝王?
但奇怪的是,如此大事,皇帝听罢,只是一笑置之,不再理会。
但一切当然不会就此风平浪静,张学士跪在殿下,明明看见了皇帝那攥紧了的,已经露出青筋的拳头。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皇帝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以前,皇帝性情温和,锐意图治,对待黎民宽善仁和,对待大臣有礼有节,而现在,帝王整日耽于享乐,整日饮酒,只要喝醉,必然性情大变,借故杀人。
皇帝杀人很有讲究,不杀公卿大臣,专杀皇亲国戚。
皇弟完颜元、完颜查剌惨遭杀害,就连皇后裴满氏也被皇帝处死。
(裴满氏皇后 形象)
大家都很慌,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厄运明天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现在君不要臣死,君要亲戚死。
完颜亮慌了,作为皇帝的堂弟,一来他和皇帝的亲戚关系不能算太远,二来,他是手握大权的朝廷重臣,平时就嚣张跋扈惯了,很难不受到针对。
身边的皇室勋贵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而这种等死的感觉,对完颜亮来说,想必不会很好。
在这种不安的情绪之下,完颜亮最终决定,铤而走险,玩票大的。
怎么玩票大的呢?
很简单,既然自己不想死于皇帝的屠刀之下,那么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
干掉皇帝,自己当皇帝。
说干就干,完颜亮不仅是个理论派,更是个实干家。
他立刻联合了一帮平日里对皇帝不满的宗亲大臣,一鼓作气,夜袭皇宫,居然真的就把日日饮酒,夜间大醉的皇帝给杀死了。
是的,弑君,就是这么简单。
我想近些年有些主流史学和小说家们把那些宫廷政变,弑君夺位描述得太过复杂了。
一场政变夺权的风暴,似乎往往要历经多年的卧薪尝胆和苦心经营,以及无数的计划编排,才能得以实现。
但其实,杀掉皇帝的方式也许很简单,只需要手起刀落的一瞬间就够了。
又或者说,金熙宗完颜亶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当他开始决定屠刀向内,残杀亲族时,历史就已经为他写好了众叛亲离的结局。
历来皇帝驾崩,无论是正常死亡还是横死,必然举国震动,百官悲痛,万民嚎哭,但完颜亶一死,金朝上下却全都松了一口气。
可大臣们松气松得似乎有点早了。
因为靠杀掉皇帝而接替皇位的完颜亮同志,似乎是个比熙宗完颜亶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
(皇位)
完颜亮刚刚坐上带血的皇位,立刻开始发表自己的就职感言: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金史》
感言很长,但总结起来很简单,皇帝表示,我有三个理想,第一个理想是,我希望国家大事,能由我全权负责,别人谁也不能插手。
第二个理想是,率军远征,先灭西夏,再灭南宋,完成历代先祖们荡平四海,一统天下的夙愿。
实事求是地说,这前两个理想,问题不是很大。
不仅问题不是很大,而且是十分合情合理的理想。
作为皇帝,中央集权是他们最基本的标准,皇帝想要各种权力一手抓,这无可厚非。
而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更是大部分优秀帝王们共同的特质。
皇帝的问题,出在他的第三个理想上。
什么理想呢?
天下美女,不管是民间女子,还是皇亲贵胄家的女眷,只要我喜欢,我必须全都得到。
是的,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并且,皇帝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步骤和顺序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金王朝)
按理说,作为皇帝,应该先加强皇权,稳定朝政(即理想一),然后再率六师出征,开拓疆土(即理想二),最后功成名就,将国家推上一个强大的盛世之后,再考虑扩充后宫的这些事儿(即理想三),但皇帝本末倒置,没等开始工作,就开始研究怎么享受。
民间女子倒是好说,皇帝抢来就抢来了,但皇室里的女眷,却着实有些麻烦。
一来这些女眷有些是自己的近亲,二来有些女眷已经嫁人,已为人妇,皇帝想要霸占,于情于理,实在是不太合适。
但皇帝不管那个,只要喜欢,必然抢来,若是不从,先把全家杀光再说。
朋友们,人间两大恨,夺妻杀父,完颜亮两样全占了。
我们实在不能理解这位皇位的行为。
明明曾经他也是那个在皇帝屠刀下的受害者,为什么摇身一变自己当了皇帝,又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屠刀呢?
看来权力真的可以彻底地改变一个人。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皇帝一样也没汲取。
论功绩,他可能都不如上一任皇帝熙宗完颜亶,但论残暴,他一个顶俩,当仁不让。
正德六年,公元1161年。
这一年,按干支纪年法来计算,是辛巳年。
隔海相望,日本第八十代天皇,高仓天皇出生,他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多情天皇,在日本民间,他和一众妃嫔们的爱情故事多有流传。
(孛儿帖 形象)
北方草原,一个叫做孛儿帖的蒙古族姑娘出生,在未来,她将嫁给一个举世闻名的男人,这个男人的名字叫做成吉思汗。
也就是在这一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在远征南宋的途中被积怨已久的部众们扑杀,时年四十岁。
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了。
生而残暴,必为残暴所累。
杀人成性,必被性人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