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为何千百年后,依然有人怀念他?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为何千百年后,依然有人怀念他?

漫漫历史长河,悠悠中华文明,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上有道不尽的事发生,也有数不尽的人走过,他们或多或少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也总有那么一些人在经过几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

比如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建立集权制国家,开创封建王朝的制度,立下了不世功绩;比如李世民,贤明的君主,他创下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明珠,还吸引着国外的人前来臣服,再比如卫青、魏征……

他们无一不在当时立下了丰功伟绩,要么是流传千古的名将,要么是万世流芳的谏臣,所以他们是值得被纪念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人,他不是皇帝、不是贤臣、也不是将领,但是千百年来却一直被人们怀念。这个人便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他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李恪是何许人也

李恪生于武德一年,他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但是他的身份十分特殊。其母亲是杨妃,也是前朝隋炀帝之女,外曾祖母是隋朝开国皇后独孤伽罗,而且曾祖母和外曾祖母还是亲姐妹。

可以说,李恪的身份“政治色彩”非常浓厚,融合了两大王朝的血脉,血脉高贵,称得上是真正的天潢贵胄。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他的仕途也充满了诸多的坎坷。

据记载,李恪很受唐太宗的喜爱,两岁时就被册封长沙郡王,十岁时被封蜀王,并将人口数量仅次于长安的益州赐为李恪的封地。当年,益州地广人多、经济发达,算是大唐帝国重藩中之重藩。

因为儿子年幼,李世民也舍不得他离开自己,也许李恪虽然有封地,但是却可以不去赴任,依旧陪在自己的身边。

只是,随着李恪的长大,不是太子的他还是到了该离开、赴任的时候,临走前李世民舍不得儿子,还让李恪与他一起吃了个饭。

几年后,李世民为了巩固大唐王朝的统治,不顾重臣们的反对,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全部世袭分封,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李恪被改封为吴王。

然而,好景不长,李恪在赴任后因破坏庄稼被弹劾,之后被免去官职。彼时,李世民心疼儿子,还对侍臣说:“权万纪辅佐我的儿子,不能纠正他的过错,罪当该死”,足见李世民的拳拳爱子之心。

不过,这次罢官的时间并不长,很快李恪又被任命为了安州都督,李世民还给他写了封《诫子书》,将父亲的教诲传递给儿子。

可能是李世民的《诫子书》起了效果,也可能是李恪懂得了父亲的一片苦心,所以他不仅将自己的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还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封地百姓安居乐业。

李恪的才能如何

其实,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因为李世民的第二个儿子早夭,李承乾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废除了太子之位,所以李恪也算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李恪少年时聪慧,房玄龄曾经当过他的老师,就算是魏征杜如晦等开国功臣也曾经教导过李恪。同时,相比于李恪的文学,他的弓马射箭等武艺更是了不起。

曾经在对突厥的对战中,李恪立下赫赫战功,还凭着单枪匹马将突厥的大股骑兵逼退。再加上他因为在性格上沉着冷静,和他的父亲极为相似,唐太宗也特别喜爱李恪,曾说过“英武类我”的话。

史书中对李恪也有高度评价,据《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在太子李承乾造反不成被废后,李世民曾经数次想要立李恪为太子,但是都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那一派的强烈反对。

于是,李世民只能“废长立幼”,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为何长孙无忌会阻止李恪继位呢?因为长孙无忌作为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他的外甥,而李恪则不是。

在此情况下,他当然不希望皇位落到别人身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之前提过的血脉问题,哪怕李恪再能干、再聪慧,也改变不了他身上流着隋朝皇室血脉的事实。

对此大臣们也会担心,如果李恪登基为帝,万一他处罚当初对其外祖父隋炀帝冒犯的人该怎么办?而且到那时这天下到底是姓李,还是姓杨都不好说。

更何况,隋炀帝在继位前也是生活简朴、做事努力,登基后才暴露了本性,他们也怕李恪现在的状态是隐忍而已。所以,虽然李承乾被废后,按照排序来说李恪算是长子,但是离着皇位还是很遥远。

当然,彼时中原大地刚刚经历过战争的,不适合继续在战争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反而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对于大臣们来说,李恪武艺高强,有进攻性,但与局势不相符合,李治则与他恰恰相反。

最终,在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继位。让人感慨的是,在公元653年,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爱之子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从而引发了轰动一时的一桩政治冤案。

房遗爱为活命,便遂了长孙无忌的心意,从而诬告李恪谋反,致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杀,年仅三十四岁 。此事,一直到唐中宗复辟,李恪才被彻底地昭雪平反。

据说,李恪在被长孙无忌冤杀前曾说过“构害良善,社稷若有灵,无忌且族灭”。后来,长孙无忌的下场也被认为是报应,家族被“团灭”。李恪死时,他封地上的臣民非常的伤心,多年后依然还在被怀念......

李恪被纪念

转眼间,时间到了南唐时期。天福四年,南唐国主和臣子们开会后,将李恪认为自己的祖先,并把太祖庙号改为义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昪。

虽然南唐的地位在历史上并没有特别突出,但是在当时——五代十国时期,它的综合国力仅次于当时的霸主后周,而李昪自己的出身并不高,所以急需要一个有身份,有血统的的人做自己的祖先。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他发现李恪最有可能是自己的先祖,所以追封李恪为帝,追尊为定宗孝静皇帝。当时,有的臣子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李恪又不是皇帝,怎么能跟唐高祖、唐太宗放在一起享受祭祀呢?

但是国主认为,李恪及其后代对社稷都有功,再加上李恪文治武功皆备,所以坚持认李恪为祖先。多年后,南唐被北宋所灭,但是南唐后主并没有被北宋的执政者虐待俘虏,反而享尽优待。

再之后,李氏族人继续繁衍生息,李氏宗族也继续认吴王李恪为祖先,一直遍布大江南北。总的来说,吴王李恪的前半生享尽荣华富贵,而且还聪慧异常、武艺高强。

奈何,福之祸兮所倚,因为皇帝的喜爱而招来杀身之祸,致使自己刚过而立之年就成了政治上的牺牲品,可悲、可叹!好在,他的子孙终于等到了沉冤昭雪的那一天,他的后代也没有忘记他,千百年后依然让后人怀念,也算是一桩幸事了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李恪,封地,李世民,历史长河,唐太宗,血脉,儿子,隋炀帝,太子,观点评论,李恪,李世民,孙无忌,唐太宗,李承乾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李恪,封地,李世民,历史长河,唐太宗,血脉,儿子,隋炀帝,太子,观点评论,李恪,李世民,孙无忌,唐太宗,李承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李恪,封地,李世民,历史长河,唐太宗,血脉,儿子,隋炀帝,太子,观点评论,李恪,李世民,孙无忌,唐太宗,李承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