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高拱为什么痛恨张居正?

高拱为什么痛恨张居正?

高拱著作的《高文襄公集》一书当中,说起张居正那是一口一个荆人。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在战国时期处于楚地,称其为“楚人”并不奇怪,但是称其为“荆人”那就奇怪了,因为“荆人”这两个字是贬义,其含义是野蛮无知。

其实别说高拱,只要是个正常人,经历了高拱与张居正之间的事情,都会出现高拱的行为,甚至还有可能超乎高拱的行为,毕竟张居正做的事情实在不像是一件人事。

一代良臣高拱

高拱的爷爷是朝廷重臣官至工部虞衡司郎中,父亲也是朝廷重臣,官至光禄寺少卿,而他不负爷爷、父亲的期望,成功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的一员。

像高拱这样有能力的高干子弟,一般都比较有个性,高拱也不例外。

高拱这个人,人如其名,不是一般的高傲,这种高傲不但体现在下级身上,也体现在上级身上,无论任何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就连首辅徐阶的帐他一样不买。

在内阁不断的与徐阶对着干,经常因为政见问题与徐阶在内阁发生争吵。有的人或许好奇,像高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在官场混得开?

人家高拱虽然对下级高傲,上级高傲,但是对两个人始终保持着谦卑的态度。

这两个人第一个是皇帝嘉靖,第二个是皇帝的继承人裕王。而高拱高傲的资本在于他是裕王的老师,徐阶正是看中这一点,为了未来打算,才将他提入内阁。

徐阶虽然看重的是高拱的价值,但无论怎么说是他亲自把高拱提入内阁的,高拱得懂得知恩图报,然而高拱处处与徐阶作对,只要是个人都忍受不了高拱,何况是身为首辅的徐阶。

徐阶忍无可忍,三下五除二将自己积攒多年的政治力量,全部砸在高拱的身上。一时间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弹劾高拱的奏折满天飞,迫于局势,高拱只能暂做退让,辞职回乡。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继位,年号隆庆。

高拱能够返回朝廷并不是隆庆的主意,而是张居正的主意。当时徐阶已经主动退休,内阁成员按大小顺序排列分别是首辅陈以勤、次辅李春芳、阁臣张居正、赵贞吉。

官员在内阁中的大小并不是按年纪来分别,而是按入阁时间来分别,就算你五十岁,我三十五岁,我入阁的时间如果比你早,照样排在你的前面。

当时的张居正由于入阁的时间晚,排在第三,而第四的赵贞吉,由于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资历最老,年纪比张居正大,性格比较高傲,经常在内阁倚老卖老,每天不是批评张居正,就是批评李春芳、陈以勤。

(李春芳、张居正都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陈以勤是嘉靖二十三年的进士)。

当时的张居正翅膀还没有硬,不敢与赵贞吉硬碰硬,为了能够让赵贞吉早日滚出内阁,张居正联合隆庆的贴身太监,希望隆庆能够将高拱请回来。

自己的老师总是信得过的,隆庆一口就答应了张居正的请求。

高拱一如既往的高傲,让他排在第五位,想都不要想。在高拱看来,赵贞吉资历老,年纪大,排在第四完全是无能,就这么一个人,有什么资格排在自己的前面。

还没等赵贞吉出手,高拱就主动出手,纠结自己的同伙弹劾赵贞吉,赵贞吉也想纠集自己的同伙弹劾高拱,却不曾想,高拱不但是阁臣,而且还是吏部尚书。

吏部是人事部,主要管年终考核,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敢得罪高拱,毕竟到时候他在考核的时候给你划个不合格,你就得完蛋。

将赵贞吉挤出内阁的高拱成功替代赵贞吉。高拱的目标是首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在高拱要进行下一步的时候,首辅陈以勤主动提出辞职,首辅之位交到了李春芳的手上。

身为首辅的李春芳知道自己斗不过高拱,干脆充当起了摆设,而高拱越过张居正,成功掌握了大权。

掌权的高拱并没有闲着,而是干起了实事,当时黄河决堤,高拱任命一个叫做潘季驯的御史去治理黄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命。

潘季驯并没有治过水,在当御史之前是主管司法的推官,因此高拱遭到了一部分人的质疑。高拱对于别人的质疑只有一句话,出了什么事你们尽管来找我。

有这句话就放心了,别到时候出了事情,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

潘季驯的所作所为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一到黄河,决堤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从未出现过大规模的泛滥。

别人治理黄河都是将河道扩大,方便排水,可是潘季驯非但不将河道扩大,反而将河道收缩。

学过水利的人一看就知道河道收缩的方法绝对有效,因为他的这套方法在现在叫做“束水冲沙法”,也就是将河道收缩,加强水的冲击力,将河道里的泥沙全部冲掉。

至于高拱是如何看出潘季驯有治水天赋的,不得而知,或许这就叫做慧眼识人。

由于两广地区在当时是蛮荒之地,识字的人没有几个,因此一个个都逞凶斗狠,发生叛乱如同家常便饭。

隆庆四年的叛乱规模十分之大,不但广西有,广东也有,朝廷派了好几拨人去,都打了败仗,高拱决定派殷正茂去,这个决定一出,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反对,但是高拱却坚决派他去。

反对殷正茂的理由并不是他不会打仗,而是因为他太过于贪心。在他的官宦生涯当中,除了贪就是贪,从当官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了贪,自此从未间断,无论在哪个地方当官都离不了贪。

高拱认为,你派一个清廉的官员去打仗,哪怕花费一百两银子,叛乱也平定不了,然而你派殷正茂去,同样花费一百两银子,虽然他贪,但是叛乱能够得到很快的平定。

殷正茂不负高拱的期望,仅仅只用了几个月就将叛乱平定,军饷他也没少贪。

高拱治水,平定叛乱,对于朝廷而言功绩足够大,但还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是与蒙古开通互市。

在当时朝廷的大部分人看来,蒙古就是野蛮人,哪有人与野蛮人做生意。一旦有人提出与蒙古开通互市的说法,当即会遭到其他人的强烈抨击,甚至会被冠上软弱的罪名。

然而高拱却排除万难与蒙古开通互市。

如果能够用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养大的牛、羊、马去换取手工物品,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抢?高拱打算与蒙古开通互市的消息,一传到蒙古,就得到了蒙古方面的同意。

互市就此展开,在这之后的将近一百年时间里,北方边境一直保持和平。

对于高拱的所作所为,史称“隆庆新政”。

知己

嘉靖四十二年,裕王府迎来了一个新的老师,这个老师就是张居正。当时的裕王府总共有四个老师,高拱只是其中之一。

自从张居正的到来,裕王府就出现了奇特的一幕,一向谁也看不起的高拱,竟然会主动向别人打招呼,还主动邀请别人一块郊游,这个别人就是张居正。

高拱其实早在嘉靖三十九年就已经认识张居正,当时的张居正是国子监的副校长,而高拱恰好是国子监的校长。

在接触到张居正的第一时间里,高拱也与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张居正,从来不与张居正打招呼,经常对张居正吆三喝四,身为副校长的张居正,在高拱眼里就如同奴仆一般。

随着高拱与张居正相处的时间越来越久,高拱逐渐发现了张居正绝非常人,这个人虽然话不多,但是只要他一开口,准能切中要害,但这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张居正那令人羡慕的政治天赋,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跟任何人打好关系。

高拱的朋友屈指可数,而张居正算一个。

高拱对张居正的肯定,在他的心中仅次于他自己,他曾经在朝廷当着满朝文武的命公开喊话,满朝文武都是废物,只有张居正一人最能干。

甚至与张居正约定,等到他入主内阁的那一天,一定与张居正共同开创盛世(与蒙古开通互市,就是高拱与张居正共同努力的结果)。

高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居正这个被他视为知己的人,到后来竟是将他仕途毁掉的重要人物之一。

背后捅刀

高拱与张居正的关系无论有多么好,肯定有决裂的那一天,因为两个人都有超强的能力,强烈的抱负,注定走不到一起。

张居正在嘉靖年间上过一道《论时事疏》,在隆庆年间上过一道《陈六事疏》,这两道奏折的目的都很一致,那就是改革。

奏折中一一说明明朝需要改变的弊端,就比如藩王问题、官员吃空额问题、税收问题、赏罚问题。

但是由于嘉靖、隆庆都是一路货色,一个比一个懒,能不动则不动,想要让他们动起来,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张居正上的两道奏折上与不上没有什么区别。

皇帝不能解决,那就由我来解决,综合张居正之后的所作所为,这有很大的可能是张居正当时的想法。

改革是一项难于上青天的工作,因为一旦改革触及到的利益绝对不是一个人的利益,而是群体的利益,这个群体就是当时的文官集团。

改革说简单点就是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百姓的行为,而在这个期间肯定会动到文官集团的利益,毕竟文官集团的常规操作就是贪污、受贿、懒政,哪一个都伤害到国家的利益,伤害到百姓的利益。

要想改革,必须要掌握绝对的权力,利用强权强行压过去。在这期间还要有坚定的意志,一但改革,肯定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反扑,意志不坚定者,一定会产生退缩的心理,所以掌权的这个人绝对得是自己。

要不然改革根本不可能顺利的推行下去,而高拱就是挡在自己面前的一道障碍,必须要除掉他,才能够完成心中的抱负。

什么亲情友谊,在抱负面前不值一提。

高拱向来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将司礼监的权力转移到内阁,就算不能够转移到内阁,也要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因此高拱与冯保成为死敌。

冯保早在嘉靖年间就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以在奏折上打勾,但并不可以在奏折上盖印,盖印只有掌印太监才能够做,而掌印太监就是太监中地位最高的存在。

毕竟有了他的这个印,奏折才能够生效。冯保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够当上掌印太监。

以冯保的能力而言,当上掌印太监是迟早的事情,因为他与其他的太监不同,在太监这个群体当中能够识字,写得出一篇流畅的文章,就已经算得上是佼佼者。

而识字,写文章对于冯保而言就是小儿科,什么历史、文化、艺术他是信手拈来,是宫中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隆庆年间,不但掌管东厂(东厂提督太监),还掌握兵权(御马监),在当时的太监群体当中,司礼监掌印太监排第一,他排第二,只要第一退下来,他就能够替补上去。

但是由于他的能力太过于出众,引起了高拱的注意。如果说一个没有能力的太监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那么他高拱则能够牢牢的将司礼监握在手里。

但要是换了一个有能力的太监当司礼监掌印太监,不一定会臣服他高拱,有能力的人,都比较难管。因此高拱百般打压冯保。

原来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退休,高拱利用皇帝老师的身份,强行安排了一个专门管理宫中各种器物的太监坐上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位置。

但是由于能力的原因,这个太监很快就被隆庆开除。冯保以为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的时候,高拱又安排了另一个太监到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位置上。

这个太监与之前那个太监差不多相同,之前那个是管理器物的,这个是管理膳食的。

冯保的肺都要气炸了,因为两个人都没有工作经验,没有进过司礼监。

冯保意识到,只要高拱一天存在,他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恰巧在这时冯保找到了他的盟友,这个盟友就是张居正。

两人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将高拱整倒,而这个目标在隆庆驾崩的那一年得到实现。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隆庆驾崩,年仅三十六岁,继位的万历仅仅只有十岁,十岁的年纪是肯定处理不了朝政的,因此朝政大权交到了高拱的手里。

高拱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忘乎所以的高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提防张居正。

其实张居正与冯保有书信往来的事情,高拱知道,但是却由于太过信任张居正,并没有放在心上,酿成了大错。张居正在内阁一心一意盯着高拱,收集高拱的各种罪证。

隆庆六年六月十五日(旧皇帝驾崩的第一年不能改年号,直到第二年才能改年号),冯保将一则消息传到了万历以及他的母亲李太后耳中,那就是高拱在内阁公开大放厥词声称:“十岁孩童,如何当天子”。

万历与李太后这对孤儿寡母在京城并没有依靠,能够依靠的就只有皇位,而高拱所说的这句话明显在质疑皇位的继承者万历,已经触碰到了万历与李太后的底线。

因此李太后协同万历发布了一条命令:“高拱立刻回到老家闲住”,记住是立刻。

当高拱接收到这条命令的时候,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就躺在地上,浑身冒汗,他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其实高拱的原话不是“十岁孩童,如何当天子”,而是“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奈何被有心人张居正给改了。万历与李贵妃由于恐惧,根本不听高拱的辩解,因此促成了政治惨案。

由于高拱接收到的命令是立刻回到老家闲住,在接收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就有士兵在催促他赶紧走,他连马都来不及找,只找了几头骡子,打包好行李,就匆匆的出了京城。

出了京城的高拱在路上苦思冥想,才意识到背叛他的人是张居正,但此时为时已晚,张居正成功替代了自己,又有万历与李太后撑腰,哪里还有胜算。

自此,高拱对张居正的看法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从原来的大人变成了现在的小人。由于高拱奈何不了张居正,只能在自己所写的书里发泄发泄,时不时的就痛骂张居正。

结语

张居正在背后捅高拱一刀的行为,虽然令人不齿,但是正是这一刀,张居正才能够掌权,才能够完成他心中的抱负,启动轰轰烈烈的改革,将明朝从上到下梳理了一遍。

原本亏空四百多万两银子的国库,仅仅只用了十年存银就高达一千多万两,仓库中的粮食更是可支撑朝廷九年,用居功至伟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可以说张居正更胜于高拱,高拱未必有张居正的胆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赵贞吉,内阁,嘉靖,朝廷,潘季驯,陈以勤,徐阶,高拱,河道,张居正,知识科普,隆庆,冯保,赵贞吉,高拱,张居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赵贞吉,内阁,嘉靖,朝廷,潘季驯,陈以勤,徐阶,高拱,河道,张居正,知识科普,隆庆,冯保,赵贞吉,高拱,张居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赵贞吉,内阁,嘉靖,朝廷,潘季驯,陈以勤,徐阶,高拱,河道,张居正,知识科普,隆庆,冯保,赵贞吉,高拱,张居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