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于仁大骂万历不被处死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连板子都没有挨?
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底,在大理寺工作的雒于仁上了一道名为《酒色财气疏》的奏折。这道奏折的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海瑞那道《治安疏》。
海瑞的《治安疏》主要内容是抨击嘉靖不理朝政,而《酒色财气疏》一听名字就知道其中的内容是什么。
这道奏折不但明着说万历喜欢喝酒,喜欢玩女人,喜欢贪钱,喜欢耍威风,还列出了种种的证据。
其中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在论证玩女人时,竟然还说万历同性恋,拉上十个小太监一起睡(宠十俊以启幸门)。
如果这道奏折的作者是万历的母亲、父亲都可以理解,但这道奏折的作者竟然是一名官员,这就很难理解。
按照古代向来的规矩,君父,君父,皇帝即是父,哪有做儿子的这么议论父亲。
更何况知道这道奏折的人并不止万历、雒于仁,还有其他人知道。
因为雒于仁上这道奏折的程序是公开的,从上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内外皆知。
海瑞当年骂皇帝上有大臣保护,下有百姓支持,但依旧落得个罢官入狱的下场,而雒于仁的下场仅仅只是革职为民,连狱都没有入,难不成他的条件比海瑞还要好?
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条件绝对没有海瑞的那么好。
海端有百姓,他没有百姓,不是说他为官不清廉,他为官清廉,只不过没有海瑞那么出名。
他虽然有大臣,但他的大臣却没有海瑞的大臣那么硬。徐阶当年是怎么当上首辅的?是通过斗倒原任首辅严嵩,而申时行是通过接班,两者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那为什么雒于仁骂的比海瑞恨,处罚却别比海瑞轻?
首先,万历要是处理了雒于仁,那就说明雒于仁说的是真的,要不然你为什么要处置。如果不处置,那么尚有辩解的余地。万历身处深宫,雒于仁又不是太监,怎么可能进的去?又是怎么知道那些事情?
其次,万历如果想要用诽谤的罪名处置雒于仁,群臣是第一个不答应,因为万历做的那些事情,不止雒于仁一个人知道,群臣都知道。
在雒于仁之前,就已经有个叫卢洪春的上了一道奏折。只不过那道奏折只是说万历好色,程度并没有像雒于仁那道那么严重。
万历要是敢对雒于仁下手,群臣保证一拥而上,直接把他生吞。难不成你做了,还不允许别人说?言官要是不直言进谏的话,那还要言官干嘛?
最后,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奸臣当政,况且雒于仁的奏折对准的只是皇帝,没有其他人,对于这种清流,申时行是肯定要保的。
不说为雒于仁考虑,他也要为自己考虑。雒于仁要是出了什么事,群臣第一个找他。
人要是被骂到了一定程度,就算不会永远将不良习惯改变,也会在短暂的时间里将不良习惯改变,到时候再恢复。
但是雒于仁的拼死一谏,换来的却是万历的依旧,连短暂时间的改变都没有,等于《酒色财气疏》白上。
不过幸运的是,他凭借《酒色财气疏》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