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为她赢得千古才女的名号,才气与贤德是中国古代评价女子的两项重要标准。而明宣宗的皇后胡善祥虽有名满天下的贤德称谓,最终却还是成为明朝第一位被废的皇后,虽死后得以昭雪,但终究已是身后的哀荣。
(一)自幼有贤名
胡善祥是兖州府济宁州人,即现今的山东省济宁市人,作为家中三女,父亲是光禄卿胡荣,姐姐胡善围为宫中女官,她天性贞洁而专一,行为举止极为庄重,为她赢得贤名。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因其贤良名声在外,被选为皇太孙朱瞻基之正妃,成为其结发妻子。
与胡善祥一同作为正妃人选的还有一位,便是自幼被太后张氏抚养长大的孙氏,孙氏虽不如胡善祥贤良之名声名远播,但却有过人的美貌。凭借着美艳动人的外表,皇太孙朱瞻基对于孙氏也是青睐有加。
而对于胡善祥的入选,孙氏颇有不满,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宣宗一朝中,胡氏与孙氏相争的后位废立。但这些已是后话,不管如何胡善祥仍旧成为皇太孙朱瞻基的正妃。既然朱瞻基很大程度上中意的是孙氏,那么为何未来的后位人选又来到了胡善祥的头上呢?
(二)明代择贤为后
纵观《明史》,不难发现明朝皇后的称颂中,对于马皇后称其贤德与唐时长孙皇后不相上下,且以贤淑称誉吴皇后。由此可见明朝在选后时对于贤良之名的看重,因此胡善祥能够越过孙氏被选为正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贤名的受益。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明仁宗即位,再次年,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胡善祥正式成为宣宗一朝的皇后。而胡氏成为皇后之后所得到的并不是更为安宁幸福的生活,与孙氏的矛盾更是在宣宗时期得到爆发,出于对后位和权力的追逐,孙氏开始筹谋废后自立。
(三)皇后的废立
孙氏与胡善祥在选皇太孙妃时积累下的矛盾在宣宗即位后愈发明显,孙氏凭借着宣宗的宠爱,借机挑拨宣宗与胡善祥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登上后位做准备。孙氏在步步紧逼后觉得时机已然成熟,因此向宣宗进言,胡善祥作为皇后却没有为明朝诞下皇子,以此来作为托词想要废其后位。
宣宗闻言,出于对于孙氏的宠爱,已然动起废后的念头。朝臣们听闻,大都同情拥有一代贤名的胡善祥,并据理力争,但无奈宣宗已然决意废后,大臣们虽再三劝阻也并无用处。胡善祥无奈自请退位,孙氏终于如愿以偿登上梦寐以求的后位,成为宣宗一朝的第二任皇后并安坐后位至其去世。
(四)死后昭雪
胡善祥在被废后,得到张太后的垂怜,得以在长安宫中以“静慈法师“的名号平安度日。甚而在宫中夜宴中,废后胡氏的座次竟然超过现任皇后孙氏,这也令孙氏大为不快。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张太后去世,胡善祥悲痛不已并于次年追随而去。孙氏终可得报当日座次之仇,她下令将胡善祥以嫔礼安葬,并只得到“静慈仙师“的谥号,而无皇后之尊。这也算是孙氏以报当年没有成为皇太孙正妃的怨气,直到朱瞻基去世后,英宗即位发现孙氏的阴谋,才得以为胡善祥平冤昭雪,并为其追封皇后之位。
纵观胡善祥的一生,既为贤名所重亦为贤名所累。在永乐年间的选妃之礼中,即因贤名远播即在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得到青睐,成为未来皇后的候补人选,又在与孙氏的后位之争中,由于自己恬淡不争的贤良性格为其所累。
终被孙氏打压不得已而自请逊位,去世之后更是没能以皇后之尊入葬,只享受嫔的待遇,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正是由于胡善祥的贤良,才致使其未能在与孙氏的皇后之争中保住后位,这也是贤良之名带给她的负累。
参考文献:
《世说新语笺疏·咏雪》
《明史:后妃列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