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在如今似乎是个贬义词。
按照历史的记载,宦官因为身体器官缺失的原因,往往内心比较变态和阴暗,尤其封建社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之下,太监受到的讥讽和压迫,也非常人所能想象。
尤其是被皇帝宠信的太监,一旦作恶,恐怕比所谓的“无毒不丈夫”以及“最毒妇人心”还要来得恐怖和阴险。
而且翻看史册,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灭亡,每个朝代,每位皇帝的身边,都不乏这样的太监。
比如高力士、张让、高力士、李辅国等等,那都是乱政误国,甚至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凡事无绝对,历史上也有不少好的太监,比如郑和,王承恩,蔡伦,司马迁以及张居翰等等。
他们有的义薄云天,有的忠心为主,有的做出丰功伟绩,有的则是文学大咖。
今天要说的这位太监,就是其中最为善良的张居翰。
公元925年,唐朝虽然已经灭亡,但仍有不少残余势力,比如蜀主王衍。
王衍虽然还在抵抗,但其实是部下宁死不屈,他本人的内心早已动摇,时刻想着如何投降。
恰巧此时后唐大军杀来,王衍赶紧将反对投降的上表投降,并且在后唐大军赶来时,身穿白衣,牵着羊群,草绳系颈,以表示自己的投降决心。
说来也是奇怪,都说“乐不思蜀”,历史上不少蜀地的政权,都喜欢投降,没有什么反抗的决心。
比如三国的蜀汉,宋初的后蜀,还有这次的蜀主王衍皆是如此。
或许蜀地真的是“天府之国”,人们生活悠闲惬意,所以才缺乏斗志。
当然,这是题外话。
王衍能够投降,而且能够身穿白衣,足见其诚心,所以后唐皇帝李存勖非常开心。随后写下诏书,要封赏王衍,给他列土而封的荣耀。
其实李存勖这么做有一石二鸟之意,一来可以安抚王衍,二来可以展示自己的度量,让其他势力感同身受,放弃抵抗。
王衍接到诏书后协同一家数十口人赶赴京师,幻想着日后的荣华富贵。
可李嗣源的反叛,让李存勖的内心有一丝不安,连自己视如兄弟的李嗣源都能反叛,那么刚刚投降的王衍又如何可以信任?
确实,放眼历史,皇帝是最为危险的职业,也是最为孤单和恐惧的存在。觊觎权力的诱惑,有多少人能够真心实意为皇帝卖命?
反叛只在朝夕之间,又有什么人可以信任?想必这是古代所有皇帝的苦恼吧。
所有李存勖狠下心来决定斩草除根,解决一切不可控的隐患。于是写下圣旨:
“王衍一行,并宜杀戮。”
意思简单明了,不仅要杀掉王衍及其家人,连所有和王衍有联系的人,都要杀掉。
按照王衍投降时呈递上来的名单,和王衍有关系和联系的人,其中不乏王衍下属的官员以及仆役等,大约有千人以上。如若按照这份圣旨执行,那么王衍以及相关的一千余人,只能在黄泉路上作伴了。
皇帝写完圣旨之后,让身边的太监交给内侍省太监向延嗣宣读并执行。负责递送圣旨的太监名叫张居翰,他复查圣旨的时候,觉得皇帝出尔反尔,有违王者风范,于是心生救人的念头。
时间紧迫,他反复琢磨,发现“王衍一行”的“行”字可以修改成“家”字。
唐朝使用的文字形体主要是楷,当然,为了美观,“行”字右边的第一横一般写成一个点,下面的竖钩的书写弧度也很大,这样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斟酌再三之后,张居翰下笔并成功修改完毕。随后便将圣旨转交给了向延嗣。
就这样,王衍一家十余口人被杀,可救下了和王衍相关的数千人,这已经是张居翰能力范围内的极限了。
可奇怪的是,这件事不仅流传了下来,还记录在了《五代史》中,说明皇帝李存勖事后肯定知道张居翰修改圣旨的操作。
众所周知,圣旨代表的是皇帝,若有人不小心丢失,或者弄脏圣旨,那都是对皇帝不敬,是死罪,更何况是修改圣旨。
可是按照史书的记载,张居翰并没有被皇帝杀死,甚至还能请辞回乡安度晚年,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前面说过,李嗣源起兵反叛,李存勖连忙领兵平乱,但奈何对方抢先占据了军事要塞汴州,并且还得到了不少唐军的支持。李存勖自知不敌,就返回了京师。
虽然此时已经得知张居翰修改圣旨的操作,但张居翰曾是父亲李克用的得力干将,有很深的背景,若此时将其杀死,必然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眼下最需要解决的,是李嗣源的反叛。
可李存勖并不知道,三个月后,他将死在李嗣源的手中。
其实张居翰虽然是一个太监,但他其实非常有能力,也有着深厚的背景。
这里值得注意,唐朝以开明而著称,在唐朝,太监不仅可以结婚,而且还能收养儿子来继承衣钵。
张从,是掌管簿帐及蚕桑女红等事的掖庭令,当时深受唐懿宗的宠信,因此可以收养儿子。
张居翰的运气不错,被张从收养,很自然就可以享受恩荫而走上仕途之路。当然,前提条件就是要净身当太监,这样才可以传承义父的衣钵。
之后的张居翰扶摇直上,不仅是唐朝皇帝身边的红人,而且还手握兵权,甚至在公元906年的时候,以出色的军事天赋,帮助李克用击败了朱温的反叛。
事后张居翰放弃功劳,低调处世,甚至李存瑁灭梁称帝大封群臣的时候,他都以自己是太监为由而退掉。
但他的能力和功劳早已被天下人所熟知,加上他处事低调,为人善良,因此人缘极好。而这也就造就了他深厚的背景。
所以李存勖得知张居翰修改圣旨之后,并不敢随意处置。
都说好人有好报,张居翰虽然是一位太监,但内心善良,也明辨是非。属于做好事不留名的类型,这样的人注定会得到好报。
李嗣源成为皇帝之后,希望得到张居翰的协助,但张居翰早已看透了朝局的纷争,选择辞官归乡,安度余生。
公元928年,71岁高龄的张居翰病逝于长安,可人生赢家。
其实通过张居翰的故事可以看出,做人做事一定要顶天立地,方可得到世人认可和尊重,只要一心向善,福泽也会降临其身。
张居翰71岁高龄去世,在当时来说,就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资料:《旧唐书》、《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