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太监,许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太监的发展由来已久,自秦汉时期就有太监了,不过当时是叫宦人,虽然太监群里里也不乏高力士、冯宝、蔡伦、郑和这些好太监,但是由于总体名声太丑,所以大家对于太监也不免抱有敌意。
郑和
曾经有位叫唐甄就写过这么一首诗来讽刺太监: ""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 听之不似人声, 察之不近人情 。"" 历史上第一个臭名昭著的太监当属秦朝的赵高,正是在他的兴风作浪之下,强大的秦朝当几年就灭亡了,只能令人一笔惋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连往日的功臣也不惜下来重手,对于往昔帝王在太监包围下大权旁落,甚至沦为傀儡的事情,他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为了排除这种隐患,他在开国之后,就命人铸造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希望借此斩除太监干政的隐患。
明太祖朱元璋
其后,为了让大臣明白自己的决心,朱元璋还狠下心处罚了一位追随自己已久的老太监。在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在批阅奏折时,一名伺候在他身旁的老太监,瞧见了公文上的明显错误,于是善意的给予提示,尽管朱元璋知道这名老太监是出于好意,但是刚刚颁布法令的朱元璋,为了""杀鸡给猴看"",最终还是下旨把这名老太监遣送回原籍,永远不得入宫。经此一事后,宫里的太监们再也不敢妄议政事了。
根据《明太祖宝训目录》记载,朱元璋曾经对近臣这么评价过这些宦官:""此辈自古以来,求其善良,千百中不一二见。若用以为耳目,即耳目蔽矣,以为腹心,即腹心病矣。驭之之道,但当戒饬,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翻译过来,就是他认为太监里的好人百里挑一,不可以对他们重用,否则会蒙蔽自己的双眼,得令他们畏惧自己,不可以让他们立下功劳。
可惜,规则终究是人定的,既然有人可以制定规则,那么自然也有人修改规则。对于皇帝定下的规则,能修改也只有皇帝。朱元璋恐怕想不到自己亲手制定的规则,在他长逝后就由他的政策就受到了两位皇帝的修改。
第一位:明成祖——朱棣
最先修改朱元璋政策的是他的儿子朱棣,那么为何朱棣要违反自己父亲制定的国策呢?因为太监对于朱棣夺下皇位可谓功不可没。在朱棣大军攻打过长江前,宫里就有太监不断向他透露宫中的重要情报,这些情报给予了朱棣极大的帮助,朱棣成功发动靖难之变时,他手下的太监竟然还有能够带兵打仗的,其中有一位叫狗儿的太监,不仅参加过了靖难之役,海鱼朱能、朱高熙等人一起并肩作战后,后面更是参与过朱棣征伐漠北的战事。基于投桃报李的本意,朱棣也放了一定的权利给予这些太监,乃至在朱棣即位期间此句话变成了""内臣不得擅自做主""。
在朱棣时期,太监可以监军、出使外国,担当使者、镇守边境、还可以刺探臣民等等,比如王安就担当过监军、马婧就镇守过交趾、甘肃等地。朱棣时期最有名的自然是郑和,郑和曾经奉命率官兵二万 七千余人驾数十巨船""历东南诸蕃, 以通西洋""乃至在史书留下千古美名。而且由于明初纲纪较为整肃,郑和为人正直不阿, 他在对外沟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位: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虽然在位不长,他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不过短短11年而已,但是这11年却是明朝少有的清明之治,其间内外修睦国泰民安,没有大规模战事发生,人们安居乐业,乃至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对于这一段时间,历史上称呼为""仁宣之治""。
明宣宗——朱瞻基
总的来说,明宣宗是一个好皇帝,他不近酒色、也不喜杀伐、而且任用贤臣,除了玩一下蛐蛐也没其他什么劣迹,但是人总会有自己的小爱好,而且他玩蛐蛐也没到耽误国事的地步,只是文官们对他过于求全责备了。不过明宣宗做了一个事情却令一直给人诟病,乃至有人认为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明朝出现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的。
那么明宣宗做了什么事情呢?那就是教太监读书。有人认为明宣宗的本意可能只是希望这些陪伴在他身边的人能懂一点文化,不至于给文官嘲笑都不自知。但真实的原因恐怕是他想借这些宦官来与文臣抗衡。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皇帝不是权力最大的吗?皇帝的权利分为两个部分:票拟权、批红权。票拟可以理解为内阁大臣对奏章拟定的处理意见,然后附上奏章之上送给皇帝预览。而批红则是对这些奏章同意的权利。一直以来票拟的权利都在文臣手里,而批红却不一直在皇帝手里,有时候皇帝会把这个权利交给信任的太监,而这也是太监能够干政的重要原因。
民间常有这么一句话:不怕坏人耍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有文化的坏太监可比没文化的厉害多了,从明朝后续的发展来看,朱瞻基的这一举措确实培养了不少极品太监。
朱瞻基在宫内设立""内书堂"",开学之初就收取了十岁以下的学生二三百人,由司礼监秉笔任校长,学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学生,可以说教学资源绝对是顶级的,当时读书的宦官课本是《百家姓》、《神童诗》、《千字文》等书籍,当这些原木目不识丁的太监,一个个博古通今后,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简直如虎添翼,再加上他们不要脸的本性,那一批碍于面子的文官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刘瑾剧照
在明武宗——朱厚照时期,曾经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呈上了一份揭发刘瑾各种罪行的匿名信件,但是朱厚照却不相信信上的内容,反而把信件给了刘瑾,还开玩笑的对刘瑾说;""这些事情,爱卿可曾做过一二?""吓得刘瑾冷汗直流,连跪跪下来否认。等明武宗离开后,刘瑾大发雷霆,命朝廷300多么高级官员在烈日下跪到奉先门外,一个个拷问追究事主。那些弱不禁风的高级官员们从早晨跪到天黑,乃至不少人活活晒死。到了天黑之后,未死的人再被囚进锦衣卫诏狱,可谓恐怖至极。到了明朝末期,魏忠贤更是被人称为""九千岁"",气焰无比的嚣张,任何敢违抗他心意的官员都得不到好下场。
一心想杜绝宦官干政的朱元璋,最后怎么也想不到,因为臭名昭著而留在史书的太监,人数最多的朝代,恰恰是明朝。这多少令人觉得嘘唏不已,只能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