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金庸曾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对明朝做出“大明一朝,以剥皮起,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的评价。
通过这些文人的笔墨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明朝,尤其是明朝末年,都持有特别差的态度。然而,我们追溯历史都惊奇地发现这些被文人口诛笔伐的明朝昏君都遇到过极端天气和重大灾难,且因此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
明朝到底发生怎样的极端天气会造成如此严重的灾难,甚至一直被后人诟病?这一切都是因为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
明朝的“小冰河”时期从明末一直延续到清初。极端的气候除了造成社会动荡,还导致了王朝的覆灭。这不禁让人好奇, 三百年前的中国到底有多冷?
气温骤降,四处冰封
在小冰河时期时,我国年平均气温都远低于从前,夏天旱涝灾害频发,冬天气温更是极度严寒。在这个时期,就连鲜少下雪的南方地区都会突降暴雪。顺治年间,谈迁所著的《北游录》中就有对小冰河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情况的记载。
顺治十年7月末,他从杭州坐船出发去北京。在他十一月七日刚到达北京后十一天,十八日运河便因气温低而冰封起来了。在北京生活三年后,他趁着3月运河解冻坐船返回。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推算出当时北运河的冰封期长达近四个月。
除了北运河的超长冰封期,气温的异常对我国南方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我国南方因纬度低,长期处于温暖适宜的气候。南方冬季时,我们鲜少能看见下雪,河流等水面通常也是结出薄薄的一层冰。
在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吴江运河结冰后,河面冰层厚达三尺多。通常,河流冰封区大都是一小段距离。然而,当时从吴江一直到嘉兴的水面都有厚厚的冰层。过厚的冰层对交通出行造成严重影响。即使人工凿冰开路,每天也才不过前行三到四公里。
除了河流的冻结,陆地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阅世编》一书中就记载了安徽冬天的情况。书中记载道安徽连续多日都是大雪天,雪的厚度达一米左右。人们的大部分身子都被埋在雪中,行动相当的不便。
广东的地理位置因迫近热带,所以年平均气温都要高于其他地方。在广东的冬天,人们很难看到雪的踪迹,甚至现在的当地人们会穿短袖过冬。然而在小冰河时期,广东琼州地区鹅毛大雪不停,雪深数尺。这一时期因气候原因而死亡的人数达十万多。
在清朝初期像这样的极端天气,人们可以说是司空见惯。顺治九年,武清和遵化州都有大雪天气。顺治十年,保安地区更是有长达数月的大雪。更有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在《临清大雪》一诗中写道“白头风雪上长安”,可见当时雪之大都让人白了头。
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下雪或许习以为常,但冰雹却极少能碰到。纵然是碰到这种天气,大多也是小冰雹。然而,冰雹从顺治元年开始在我国境内地区接连上演。
据《清史稿·灾异志》中记载顺治二年三月平乐地区出现雨夹冰雹的天气,冰雹大小多像鹅卵一般大。同年四月到五月,文安、武乡和南雄均出现同样的气候。顺治四年,岑溪发生的雨雹更是像碗一样大。往后几乎每年都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雨雹天气。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冰河时期的气温极度严寒且造成了许多极端天气。古代百姓对抗这种极寒天气的能力还很弱,无数的百姓的生命因此沉眠于严寒之中。
异常气候导致灾害频生
在庄稼的生长过程中,温度和水源对于庄稼的成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冰河时期”全国气温骤降,且夏天少雨多干旱,因此百姓连年收成不好,甚至是颗粒无收。同时,极端的气候导致蝗灾等灾害更加频繁的发生。
崇祯五年,中国西北地区因气候原因深受旱灾蝗灾的影响,因此导致庄稼颗粒无收。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人民对温饱问题通常有很大的关注。当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这时候就会导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当时,陕西人民在米市很难买到粮食,他们只能啃野草吃树皮来对抗饥饿。当树皮也被吃得差不多时,有人甚至将石头磨成粉混着树皮吃下去。这无疑会对自身健康造成难以预计的后果,但是当时的他们已经无从选择。
连年的饥荒摧残着他们的意志,百姓为了缓解饥饿的痛苦就吃土充饥。这种土多用于观音的制作,于是被称为“观音土”。然而,人体难以消化这种土,所以大多数人都因腹胀而撑死。在饥荒年代,大多数人宁愿撑死,也不愿被饿死。
除了连年的饥荒,小冰河时期还带来了瘟疫等可怕疾病的传播。常年的干旱和食物的减少,老鼠们免疫力下降极度容易感染鼠疫苗。当时干旱的气候导致河流干枯和降水量骤减,水资源的短缺促使老鼠向四面八方迁徙加剧了鼠疫苗的传播。
当越来越多因饥饿而慌不择食的人们开始食用路边死去的老鼠时,这一举动为鼠疫的爆发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崇祯十三年就有记载道“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可见其死亡率之高。崇祯十四年,河南全省爆发鼠疫。无数百姓死于瘟疫,街道上甚至出现三个月无人行走的状况。随后,山东和安徽等多地相继爆发鼠疫,一时间生灵涂炭。
战乱不断导致王朝覆灭
连年的天灾和鼠疫的肆虐,让本来还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明王朝不断亏空国库。正是焦头烂额之际,北方边陲的不稳固更是让本就惨淡的局面雪上加霜。
小冰河时期造成草场退化严重,本就不如南方气候适宜的北方生存条件更加恶劣,于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下去选择南下。这导致本就因连年天灾而亏空的明朝更是分身乏术。为了保证军队开支,皇帝不得不增收赋税。
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对农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农田每年的收成都极为惨淡。尚且不能满足自身温饱的农民,在面对逐年繁重的赋税更是苦不堪言。
鲁迅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对残酷的剥削,一些农民揭竿而起自发组成农民起义军。无数走投无路的农民加入到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之中,起义运动空前热烈。其中,广为人知的便是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杀死了贪官后投奔他舅舅,在他舅舅领导的起义军中作“闯将”。
在起义过程中,他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立下战功。在不断征战的过程中,起义军的力量逐渐壮大。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发展,李自成的起义军甚至造成明王朝覆灭。
总结:
“小冰河”时期对明末社会动荡有巨大影响。因为气候的变化原因,人们经历了很多难以想象的苦难。由此可见,人们对天灾的对抗能力仍然很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索取日益增多。近些年来,极端气候的发生也逐渐频繁。人类和环境就像是鱼和水一样,我们不能脱离环境而独自存在。如今的岁月静好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同时,我们要爱护环境,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以求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