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讲述君王和臣子的关系,生死一瞬间就是帝王的意思,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帝王诛杀大臣事情真不少。君臣关系如何处理,成为考验人们智慧和情商的难题。如果处理得好,就是唐太宗,稍有不慎可能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历史上以“残害大臣”而著称,手中“人命数量”挺多,譬如蓝玉、李善长。据统计,他当上皇帝之后,杀了不少昔日追随他之人,跟随他打江山的34位兄弟被他诛杀掉了30个,剩余那4个人究竟怎么活下来呢?
帝王猜忌手下大臣
诛杀大臣这件事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知名度最高就是勾践。当时文仲和范蠡辅助主子勾践灭掉了吴国,报了当年的羞辱之仇,接下来两人选择大不同。范蠡很聪明,意识到勾践不是一个值得辅助终身的君王,完成大事后马上走人。至于文仲傻乎乎继续辅助勾践,错过及时出逃的机会,结果被勾践杀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勾践。当初打江山时,手底下能臣不少,有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等到建立江山后,他性格大变,就是以“残暴”著称。在他手下活下来的人只有4人,分别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严格来讲他们十分幸运。
后人一直研究这4个人,在朱元璋淫威下,凭借着什么本事能够活下来。客观上来讲,朱并不傻,想在他手底下生存,只要你绝对的忠诚。看他杀的那些人,要么就是功高震主,或者有些人做得比较过分,严重影响明朝的江山。
有人对他有大恩
提到第1个人信国公汤和,算是朱元璋的启蒙伙伴,两人很早就认识。长大后兄弟两个人分道扬镳,朱混成一个乞丐,那时汤和已加入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凭借着勇猛“闯出”一番天地。认为起义是一条出路,于是写信建议朱元璋加入。就这样朱元璋在好哥们的介绍下,来到红巾军。
从大局角度考虑,信国公汤和算是朱元璋的“指路人”,这份大恩不是一般的高。如果没有人家给了这个机会,哪里会有日后成就。等到朱元璋在这里闯出一番天地之后,老乡徐达、蓝玉等人听说后,也过来追随他,很快在起义军里建立“势力”。
日后碰到了李善长,这人类似于“徐茂公”,算是朱高级幕僚。每次遇到困难时,李善长都能给朱出主意,迅速“摆平”一切困难。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收养二十几个义子,里面就有日后西平侯沐英。在这些人的辅助之下,1368年正式在南京称帝,建立起大明朝,昔日的穷小子一跃成为九五之尊。
等到称帝后,按照规矩肯定要大封功臣,在历朝历代开国时很常见。人家陪着你辛苦打下偌大江山,等到你成事后,于情于理肯定会册封手下。当时除了册封活着的人,还追封一些去世的人,那时朱元璋对于兄弟们也是很感激。但凡跟着他打江山的人,但凡有点功劳,等给官位都给了。
心中逐渐产生嫌隙
明朝建立之后,元朝的余孽逃到漠北,骨子里还想要打回北京城。这时朱元璋还用得着兄弟们,徐达几次率领将士们击退蒙古人。等到外患“解决后”,这个时候朱元璋该考虑一件事情,就是如何集权。除了多次思想上“警告”,还设立锦衣卫,试图掌控朝廷。
第1个倒霉的就是丞相胡惟庸,仗着朱元璋的宠爱,开始变得“不老实”。朱元璋对他多番忍耐,但是这人不知道悔改,结果遭到朱诛杀。当时除了他本人之外,还株连三族,其中包括已告老还乡的李善长,原因就是知情不报。这个案子持续10多年,不少人都被牵连,还有王公贵族。
这件事情办完之后,朱元璋变得更加多疑,特别是太子朱标死后,他生怕别人夺权。过去朱标能力强,足以震慑群臣,如今这层“保障”没了,他必须另作打算。大将军蓝玉仗着是“皇亲国戚”,做事变得没有章法,有点像清朝的年羹尧。很快蓝玉步了“胡惟庸”的后尘,蓝玉全家被杀,除此之外还有奴仆、部下。他在位期间,没少杀害大臣,最后盘算下侥幸活下来的大臣,只有前面提到那4个人。
个人有个人机缘
汤河是朱元璋“引路人”,这人还很机敏,等到朱元璋坐稳江山之后,他马上功成隐退。没有贪恋权利,走的那是丝毫不拖泥带水,朱也赐给了他金银和田宅,日子过得很不错。两个人哪怕到最后,关系维持不错,这份情谊很难得。
耿炳文性格低调,对朱元璋一直忠心不二,这让朱元璋很放心。关键是人家去驻守边疆,算是远离权力的中心,朝廷中的事基本上与他关系不大。事实上这人当初封爵时,那是和徐达一起,算是明朝给力“将领”,特别是徐达病逝后,他在军队作用越发明显。无论是从江山角度考虑,还有个人情感上,没有诛杀必要。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从小在朱元璋和马皇后身边长大,为人十分孝顺。平定云南之后,朱元璋让他去镇守云南,在当地影响力很大。《鹿鼎记》中提到一个“沐王府”,就是他在云南的后人,成为明朝一个“实权派”。他虽然不是朱家的人,但是对于朱家一直感恩戴德,马皇后、朱标去世沐英哭得很厉害。
虽然不是朱元璋的亲儿子,但是心中已把他当亲儿子对待,从骨肉亲情角度,还是舍不得。郭英情况和沐英相似,他是朱元璋宠妃的哥哥,就是众人口中的“国舅爷”。平时为人处世那是十分的低调,无心权利争斗,所以侥幸活了下来。
小结
历朝历代,哪怕是贤明君主,都会面临臣子权利过大局面,几乎无人避免。朱元璋一开始诛杀大臣,严格来讲确实是因为他们犯了错,只不过后期随着朝政变化,他心态发生改变。某些人就成为他刀下“冤魂”,对于后人来讲,何尝不是启发。身为打工人,做事、做人还是低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