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嗜杀成性的“人屠”为何这次放过了一个形单影只的铁匠?
张献忠的一念之仁,竟然给大汉口留下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300多年前,“孝子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300年里,又经过了怎样的变迁?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故事。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
提起张献忠,虽说是明末一个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但历史书留给我们的印象确实不太好,几乎和董卓差不多了,接近100%的负面评分:残忍好杀,性格成渣,据说还是个胖子。
在历史书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张献忠的壮举:克凤阳、破开县、陷襄阳,转战近半个中国;与此同时,他还干过很多丧心病狂的事情,最为人知名的就是:焚皇陵、屠四川。总之,张献忠过处,寸草不生。若用5个字评价:杀人不眨眼;若用两个字评价:人屠。
虽说由清朝人修的史料,多少会有抹黑明末农民军的成分,但是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很多人却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导致了四川的人口锐减。清朝建立后,发现四川人口过少,难以满足恢复生产的需要,于是不得不通过移民去填补,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轰轰烈烈的“湖广填四川”运动
可就是张献忠这样一个嗜杀成性的魔头来到武汉时,却留下了一段仁义佳话和一条繁荣的商业街——那就是几百年前的孝子里和今天的花楼街,可见历史文献有时候对人的误会也很深。
话说,1643年的5月,张献忠攻下了汉阳,然后从鸭蛋洲渡过长江,又迅速攻占武昌府——明朝楚王的王府所在地。
据说张献忠处死楚王后,“与部下分食其肉”,同时把楚王宫里的金银珠宝统统拉走,并把相当一部分财物分给流民,用以扩充军队。
武昌城内的楚王府
听说了这样的暴虐行径之后,官宦之家和富商巨贾都纷纷逃命,百姓也都四散奔逃。张献忠进入汉口后,见市面荒凉,就带着随从四处察看。
当他们来到汉口江边的时候,看到有一个茅棚,竟然还有烟火气。于是上前一看,发现一个小铁匠正在不慌不忙地做饭。
张献忠于是上前问道:“为什么所有人都跑了,你还在这里呢?”
小铁匠回答说:“因为我父亲刚刚过世,草草埋在这里,我怎么忍心把他一个人丢在这里呢?!”
张献忠问:“那你不怕吗?”
历史文献中的张献忠形象
小铁匠说:“我听说张帅也是穷人出身,起兵也是为了百姓安乐,所以我相信张帅断然不会加害于我!何况,如果我因为害怕就丢下刚刚过世的老父一人在这里,想必他也会害怕啊!所以,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走!”
张献忠听完,非常感佩,于是说:“你是个孝子,这样吧,我现在给你挂一面小旗,并留个纸条,可以保你平安!我看你这里有一打铁的工具,想必你是一个铁匠,你就重操旧业吧。”
然后,张献忠还派了几个兵士给小铁匠送来粮食和白炭,又砌好了炉子,架起了风箱,让小铁匠顺利开了张。
传统的铁匠铺场景
老百姓听说小铁匠有了一个护身符,特别管用,于是都跑回来,挨着小铁匠铺做起了小生意,很快这里形成了一条小巷子,人们给这条巷子起了一个特别亲切地名字——“孝子里”。
好在张献忠这次来到武汉非常仁慈。有资料说,他攻下楚王府之后,拿出了600万两白银,以及大批粮食赈济灾民,每日前往领粮的灾民络绎不绝,因此张献忠得到了武汉及周边民众的支持,一时军威大振,武汉的生产秩序开始恢复,“孝子里”逐渐发展成一条繁盛的商业大街。
后来,铁匠去世之后,人们在街口修建了一座过街楼,临街的一面特别制作了寿字格楼和雕花窗户,非常精致,楼内供上铁匠的牌位,用以感念他的非凡胆识和多年来的庇护。也因此,人们因形改名,把这“孝子里”叫成了“花楼街”。
非常有历史底蕴的花楼街
后来,花楼街的后面又修起了一条平行的大街,人们就叫他后花楼街,原来的“孝子里”就叫前花楼街。
今天的黄陂街,原前花楼街(孝子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花楼街,也就是“孝子里”与“黄陂街”合并为“黄陂街”,“后花楼街”则正式改叫“花楼街”。
花楼街与黄陂街的相对位置
这就是汉口孝子里的传说,以及变迁为花楼街的故事。
你怎么看这个故事,你认为张献忠真有这种侠义柔肠,小铁匠真有这种胆识和孝心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