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令百万汉民入滇,明朝的军屯制才是云南兴盛的历史根源?

朱元璋令百万汉民入滇,明朝的军屯制才是云南兴盛的历史根源?

在今云南大理宾川有着这样一幅地名联:“所设一双城设一座由官定,营有十八官有九姓为军屯”。此联正是记载了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朝在宾川建立大罗卫后,在宾川驻军,形成了前所、后所。同时宾川还流行一首民谣:“好过宾川城,九官十八营,前后两把锁,铁打一座城”。所谓“九官十八营”、“前后两把锁”等,是以营为单位的村名,是明朝在云南设立的卫所演变而来的,从这就可以看出明朝在云南的军屯制度。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派兵平定云南后,为稳定明朝的统治,在云南建立了大量卫所,实行军屯,并实行了云南历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

明朝军屯是什么?

所谓军屯就是军队就地屯种。即明朝命入滇的军队就地屯垦。明朝当时的规定是:“驻防边境的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代在云南的军屯在洪武、永乐时处于鼎盛期。可以说,明代基本上有卫、所就有屯田。卫、所原是明朝的一种军事设置,目的是巩固明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安置驻军,控制要塞,有事征调,事平则散归各卫。后来随着战事的消弭,卫所的军卒不再世袭更替,军卒变成了农民,卫所变成了农村。明朝当时在云南实行的这种制度,既满足了入滇军队自给自足的需要,也满足了屯兵守卫边疆的目的。

明朝军屯在云南到底有多少人?

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云南的卫所屯田全面铺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在云南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内地迁入的移民数量达到高潮。按照明朝的军屯制度,屯边的军人可带家属,由国家发给安家费,并由官府用官船、官车送到屯垦的地方。这些入滇的部队家属并不只是配偶、子女,还包括了父母、兄弟、姐妹。

为了使军屯得到现固和发展,明王朝规定,凡遭成之军都要有家室,同住指定的卫所。明代云南设立有20多个卫和130多个千户所。每千户所领官兵编制为1200人,如果都满员,则驻扎云南的卫军总数共有近16万人,这16万的入滇明军最后全部都留在云南,实行就地屯垦。即云南军屯若以每户5~6人口来计算,则入滇屯田的伍卒和家属要多达80万人。在加之其中的民屯人数和军屯人数,三者总合即达到了160多万人,足可以称之为“百万汉民入滇”。

今云南大理是当时明朝在云南屯兵的重点地区,现在大理州博物馆就收藏有“洱海卫前千户所百户印”、“大罗卫千户所管军印”、“大罗卫千户所百户印”等8枚明朝颁发给军屯的铜印。

明朝军屯促进云南的兴盛

至此之后,明朝在云南各地广开屯田,成效显著。据《云南志》所记载:“云南屯田最为重要:盖云南之民多夷少汉,云南之地多山少田。今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收入富饶,既足以供齐民之供应,营垒连接,又足以防盗贼之出没,此云南屯田之制,所以其利最善。”由此可看出,明朝在云南的军屯,对于云南的发展是百利无一害的。大量从全国各地迁入的汉族人,对云南农业、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在云南建立的军屯制,缓解了明朝军队的粮食需求矛盾,也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移民实滇”,是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内地汉民向边疆地区的迁徙。通过建立卫、所和屯田制度,中央政府向云南大规模移民,使云南有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各项技术,自此云南开始慢慢的繁荣发展。当时入滇的江南移民多数都集中在云南的交通沿线的坝子,形成了以汉族大片聚居的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今云南的各大城市区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家属,明朝,宾川,历史,移民,制度,屯田,军队,发展,云南,观点评论,明朝,宾川,屯田,军屯,云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家属,明朝,宾川,历史,移民,制度,屯田,军队,发展,云南,观点评论,明朝,宾川,屯田,军屯,云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家属,明朝,宾川,历史,移民,制度,屯田,军队,发展,云南,观点评论,明朝,宾川,屯田,军屯,云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