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饮酒误事。”
其实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的,不光饮酒,就连吃美食如果不加节制的话,后果也很严重,甚至会因为“贪吃祸国”。
宋朝就是因为贪吃,吃垮了整个国家,吃到了亡国的地步。
成语“纣为象箸”出自《韩非子•喻老》。
商朝末年,商纣王用象牙做成筷子进餐,纣王的叔父箕子见了大为忧虑,说:“象箸必不加于土鉶(盛菜羹的器具),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不羹菽藿(菽,豆类的总称;藿,豆类的叶子。指一般的蔬菜),则必旌(牦牛)象豹胎。旌象豹胎必不衣短褐(粗布衣服)而食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从一双象牙筷子,箕子就预见了商朝即将灭亡。
所以说纣王是“贪吃祸国”乃至亡国的第一人。
谁是第二呢?
北宋。
羊肉在中国古代称为“毁肉”、“羝肉”、“羯肉”,是君王贵族喜爱吃的美食。
《国语•楚语下》说“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吃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当然羊肉的美味自然不必说。
汉字中“膳、馐、鲜”等字与饮食相关的字中都有“羊”字。
“美”字的中也有“羊”,古人认为“羊,大而肥”就是“美”。
可见羊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到了宋朝,由于承平日久,国家富裕,全民陷入了一股享乐之风。
西方谚语有云:“胃是快乐之源”。
所谓享乐,就是吃喝玩乐。
吃,是第一位的。
宋朝人心目中的第一美食是什么呢?
羊肉。
宋人认为,“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大宋朝的王公贵族富商巨贾非常喜欢吃羊肉。
《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皇宫御膳房规定:“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宫里的皇帝、嫔妃、王子公主等主要肉食都是羊肉。
宋真宗时期,御膳房里每天宰杀的羊就达到了350只。
宋仁宗时代一度达到“日宰二百八十羊”,也就是每年要消耗超过十万只羊。
宋英宗削减开支,御膳房杀羊数量减少到40只。
宋神宗时期更少,御厨一年内耗费“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大约要消耗一万七千多只成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宫嗜吃羊肉,民间更是如此。
《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宋都城东京汴梁的羊肉美食数不胜数:
“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
“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热羊肉铺。”
“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批切羊头……”
“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至平明,羊头、肚肺、赤白腰子……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另碎作料。”
“唯州桥炭张家、乳酪张家……乳炊羊肫、羊闹厅、羊角、炙腰子、……入炉羊羊头、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
至于那些文武百官,更是嗜羊肉如命!
两宋官员以待遇优厚闻名。宋朝官员每月除了俸禄外,还要根据品阶给2只到20只数量不等的羊。
而宋朝官员数量多达3~4万人,也就是说每个月北宋政府要给官员几十万只羊!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爱吃 “羊头签”,即先将羊肉煮熟,在把羊脸上的肉剔下来切成细丝,用羊网油裹住挂浆炸透,最后切成状如抽签的签筒,故名。
大文豪苏轼也是个美食家,曾经研究出一道祛除羊肉膻味的独家秘方:“先将羊肉放在锅内,用胡桃二三个带壳煮,三四滚,去胡桃。再放三四个,竟煮熟,然后开锅,毫无膻气。”他还曾言:“平生嗜羊炙,识味肯轻饱”。
宋朝大臣蒲宗孟一家人一天要吃十几只羊,一年共需四千多只。
宰臣张齐贤每次食羊肉数斤,犹未尽兴,健啖世称无双。
宰臣杜衍“平生非宾客不食羊肉”。
宰相富弼晚年居洛阳,“会客食羊肉”。
另外宋朝官员在吃羊肉时,必须配以美酒还有音乐和歌舞助兴,美其名曰“文吃”。
大宋朝全民陷入了吃羊肉的疯狂之中。当时开封市民肉食中羊肉占比高达36%,在所有肉类中占据第一。
除了吃之外,宋人还将羊肉入药。北宋地理学家朱彧称“羊食钟乳间水,有全体如乳白者,其肉大补赢”。
北宋的疆域比汉唐要小很多,北方和西北的牧区都被外族占据,所以对于喜好吃羊肉的宋人来说非常头疼。
为了养羊,宋朝设立了饲养包括羊在内牲畜的专门机构“牛羊司”,还有专门给皇家食用的官营牧羊场,但因为位于内地水草远不能跟边疆的牧区相比,加上过度放牧,结果草场面积越来越小,与之相应的是羊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宋真宗时期的官羊有33000只,到宋仁宗时就只有16000多只。
为了弥补宫廷和民间的巨大需求,适合养羊的陕西、山西和河北等地农民大量养羊。当时陕西冯翊县出产的羊肉时称“膏嫩第一”,成了贡品,“西北品味,止以羊为贵”。
即使每年从民间购买几万只羊,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北宋只好向辽和西夏购买。
辽国坐拥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牛羊遍地,体大肥硕,味道鲜美,比宋朝的羊好吃太多,所以深受北宋食客的青睐。
北宋每年都要从宋辽边境的榷场花费巨资购买进几万只羊,耗资巨大,增加了财政压力。北宋后期开始因为财政问题导致购买力下降,进口羊的数量也持续下降。
因为路途遥远,运输消耗民力、财力惊人,“诸路科买上供羊,民间供备几倍。而河北榷场,博买契丹羊岁数万,路远,抵京则皆瘦恶耗死。屡更法不能止,公私岁费钱四十余万缗。”
有大臣向皇帝谏言劝诫皇室减少口腹之欲,节约财政。宋神宗熙宁三年始罢买榷场羊。
另外羊也是军用物资,羊皮可以制造军队行军打仗时使用的营帐和官兵的衣服。所以辽对宋大量进口羊产生了警惕之心,开始严格限制对北宋出口羊。
北宋无奈,只好转而向西夏求购羊。
西夏倒是不禁止向宋出口羊,但是狮子大开口,要几斤茶来换取一只羊。西北的保安、镇戎二军的榷场,每年从西夏买羊数万。
而茶叶,则是北方和西北游牧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源。
因为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需要喝茶来溶解脂肪,降低胆固醇,这样身体才能健康,所以中原王朝一直把茶叶、盐、铁器、布匹等物当成钳制少数民族的战略物资。
但宋人为了吃羊肉,竟然用大量的茶叶去向西夏换取……
宋朝羊肉有多贵呢?
根据《宋代物价研究》记载,北宋时期一只羊大概三贯,一贯钱约等同现在的人民币670元,也就是说北宋一只羊售价约2000元人民币!
按照一只100斤的羊能出肉60斤来算,北宋一斤羊肉约合现在人民币30多元一斤。
这价钱即使在工业化养殖已经普及的今天,普通打工族也是消费不起的。
想想看,宋朝每年向辽国进口几十万只羊,将会耗费多少民脂民膏!?
宋朝疆域较小,有限的土地除了耕种之外,还要养马来为军队提供马匹。
这是国防大事,是重中之重!
因为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宋人为了口腹之欲,竟然不断减少马场的规模和数量,用来养羊!
结果马场的数量减少或规模减小,相应的则是马匹的减少。原来的马场变成了羊场!
在对外战争中,丧失了北方和西北牧场的北宋,本来适合养马的牧场沦与外邦,而自己疆域之内的养马场又不断被侵蚀,马匹日益减少,骑兵数量不断减少,军队中骑兵的马匹竟然缺编,其结果是国防实力进一步下降。
在后来西夏、辽、金的战争中,缺少骑兵的宋军一败再败,直至“靖康之变”而亡国!
与宋人为了口腹之欲而不惜破坏国防马场来养羊,或者耗费巨资向外邦买羊,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则清醒的多。
李德明奉行“和辽睦宋”的政策,引起了少年李元昊的不满,
李元昊“数谏其父毋臣宋”,但李德明说:“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
我们的兵一直征战都很疲惫了吗,我的民族三十年锦衣玉食,这是大宋的恩德,不可以辜负!
李元昊反驳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
穿着皮毛做的衣服,从事畜牧工作,和我们党项人的生活。英雄的一生应该称王称霸,穿什么绫罗绸缎呢?
处于国势上升期的西夏,李元昊摈弃那些不必要的奢侈享受,宁可穿皮毛衣服,从事畜牧业,过着艰苦的生活,也不愿意为了锦衣玉食而向宋朝屈服称臣。
宋夏两国君王的精神面貌迥然不同,也难怪北宋直到灭亡也无法彻底击败西夏。
一个生机勃发奋发向上小国,与一个贪图享受文恬武嬉的大国,高下立判!
一国之蠹,非一朝一夕也!
吃了一百多年羊肉的北宋,被从白山黑水而来的女真人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徽钦二宗和王公贵族们被金兵押到会宁府,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牵羊礼”。
所谓牵羊礼,是指当时金国的一种受降仪式。牵羊礼要求俘虏赤裸着上身,身披羊皮,脖子上系绳,匍匐在地上像羊一样被人牵着,也表示像羊一样任人宰割。
金人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无论男女都袒露上身,匍匐爬行,到金太祖阿骨打的太庙中去行“牵羊礼”。
宋钦宗赵桓的朱皇后不堪侮辱,自杀而死。
吃了那么多羊的大宋皇族,吃垮了大宋朝,吃的国破家亡,被俘虏后行“牵羊礼”。
以彼之道,还使彼身,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一切都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你以为南宋人吸取吃羊亡国的教训了吗?
请读一读这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武林旧事》记载: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亲临清河郡王张俊府第做客,张俊准备了大量山珍海味宴请宋高宗。宴席中的羊肉包括:羊头菜羹、烧羊头、羊舌托胎羹、铺羊粉饭、烧羊、斩羊、羊舌签等。
宋高宗绍兴八年礼部奏:“见今牛羊司供御膳羊,每日一口供应,每月收四十口为额,内一十口充泛索使用。”
宋孝宗时期,为了防止宫中羊肉短缺,甚至养了一些胡羊,“御马院所养胡羊,每遇断屠,则以一口奉太上,一口奉寿圣。” 宋孝宗设宴款待大臣胡铨时,就有一道“鼎煮羊羔”。
真是“亡国也要吃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