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朝野上下便出现了萎靡不振的现象,尤其是在后期出现了朝野中的人结为朋党,相互援济的情况下朋党营私、相互包庇。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位名动朝野的“伯乐”--斐度。
为什么说的是伯乐?主要是在当时朝堂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他能做到洁身自好,并且推举贤才,比如韩愈这样的文坛大家都是他一手推荐的。
斐度不但是个政治人才,同时也是一个文坛大家,他对文章的写作也有自己的想法“文之艺,在气格之高下……”,不像韩愈的“以文为戏”。他还常常与当时的名士白居易、刘禹锡交谈甚欢,在洛阳的文坛当中,可以说是领袖级的人物。
像如此刚正不阿且有文坛学者之风的官员,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肯定是有人对他是欲出之而后快的,一般这样的人油盐不进、不畏金钱富贵,对于佞臣来说是不好拉拢,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佞臣眼里“做不成朋友便是敌人”,所以有许多小人或者意见不在一个点上的大臣对他会下“狠手”。幸好他与皇帝关系好,不然早就被打压成小官了,他和皇帝好到什么程度呢?咱们看下文。
唐宪宗为什么会和斐度关系好呢?主要是因为唐宪宗是一位“中兴之主”,想要恢复唐初时期“贞观之治”时的繁荣,所以他就会总结唐太宗的优点然后来学习,比如说太宗任用魏征这样敢直言的大臣,而宪宗也是这样做的,斐度就是一个类似魏征的大臣。
他不但刚正不阿还敢于直言,宪宗也乐于听取他的意见,甚至有一次斐度被“献计者”奏请罢免他的官职,唐宪宗立马就翻脸维护斐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唐朝兵权一般都被分给了节度使,所以有些节度使就会拥兵自重,宪宗时期有个李师道,他和王承宗及淮西吴元济勾结在一起。而淮西的吴元济就是一个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他想独霸一方、作威作福,这样的行为引起了朝廷的不满,因此派兵攻打吴元济。而作为好兄弟的李师道及王承宗可以先“帮兄弟一把”。于是便派人刺杀当时的宰相和斐度。
宰相武元衡不幸被遇害,而斐度被刺客连刺三剑,本来应该命丧黄泉,幸好他的随从帮他挡了一下,他虽然伤到了脑袋但是毡帽够厚,没有件他杀掉,他在中招以后跌进了沟里,刺客以为将他击杀了,所以便迅速解决了他的侍从,从容离去了。
这件事情传到朝野之中后,大部分人都觉得太过猖狂。但是,总有一部分脑袋有坑的人喜欢用“曲线救国”的政策,不但不反制他们,还想着将主战的斐度给撸下去,以此来安抚王承宗、李师道。宪宗听了之后立马大怒道:“罢免斐度就是让他们两人的奸计得逞,以后如何整治朝纲?我有斐度一人,任用他就足以打败那两个乱臣贼子。”
宪宗不亏是“元和中兴”的缔造者,此一句话不但有先祖李世民的硬气,更是对斐度的信任以及爱戴,如果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李师道他们会派刺客去刺杀吗?如果斐度没有过人之处宪中会为了他而硬刚两大节度使吗?从后面的剧情看来,斐度不愧于宰相的称呼,给出了许多的有效意见。而宪宗皇帝也对他十分的信任。
这对君臣的信任超过了大多数的皇帝,春秋战国有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美名流传于世,而唐朝又有斐度与唐宪宗的“君相合”,此等美谈应留千古。
斐度告诉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有斐度“刚正不阿”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件事,当然作为一个领导也应该像宪宗一样知人善用。如果不靠这一点,唐宪宗也难以做到从唐玄宗之后的“元和中兴”,只可惜最后被宦官谋杀,不然他将唐朝恢复到唐初时的景象也未尝不可。
所以事事都应该做到问心无愧,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如此,如果你使用了一些手段成功上位,这也只是一时得意,难以持久,就像李师道刺杀斐度一样,最后的结果便是遗臭万年。
话说宪宗被宦官所害,下一期为大家聊聊宦官谋害忠臣,百姓得知后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