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36)孙承宗收复宁锦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36)孙承宗收复宁锦

(136)孙承宗收复宁锦

熊廷弼退回山海关后,明帝国的高级官员,就为是否收复宁锦,展开了无休无止的争论。

孙承宗则认为应该收复宁锦地区;王在晋认为不应该收复宁锦地区。

两个人都说,他们曾就此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但是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呢?两个人却是各执一词。

据孙承宗所说,王在晋被他驳得哑口无言,但是依然反对收复宁锦地区。

而据王在晋所说,孙承宗虽然被他驳得哑口无言,但是仍然要一意孤行收复宁锦。

换而言之,两个人都单方面宣布,自己在辩论中获胜了。

看着他们两个人的争论,我一直都感觉云里雾里,因为都是长篇大论,而且说得好像都有理有据。

问题是,透过当时总督王象乾的一段话,我终于发现,明帝国收复宁锦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敷衍皇帝与老百姓。

王在晋计划用西部兵袭击广宁,王象乾对他说:“攻占广宁,不能防守,罪责更大,不如设置险要重兵防守关隘。防守山海关以拱卫北京城。”《明史.孙承宗传》。

总的来说,彻底放弃收复失地的想法,它实在好说不好听的;但是真的去收复,好像又有些不现实。所以,大家绕来绕去,就决定收复宁锦地区了。

我们知道,熊廷弼退回山海关后。广阔的辽东地区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辽河以东地区,这片地区以辽阳、沈阳为中心,它是满清的势力范围。

另一部分是辽河以西地区,这片地区以广宁为中心,它是明、清双方在关外的缓冲区。换而言之,明朝在这里没有驻军;满清在这里,也没有驻军。

从这层意义上,大明帝国当时想收复辽河以西地区(也就是我划红线的部分),随时可以做到,因为这里就没有满清的驻军。

总督王象乾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我们收复了这片地区很容易,因为满清就没有驻军。问题是,收复之后呢?面对满清军队的大举反攻,我们能守住吗?肯定无法守住!

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

收复失地六百里,它肯定一点毛病也没有。问题是,明天再丢失这六百里地区的罪责,谁去背啊?所以,这种地方还是不要收复为好!

对于总督王象乾的这种高见,当时没有人敢否认。

就是孙承宗也不敢否定,后来的袁崇焕也不敢否认。

因为类似的原因,明帝国收复失地的范围,就限定在锦州以南,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虽然说,宁锦北面的广阔地区,也没有满清一兵一卒,但是孙承宗不敢向前走一步;袁崇焕也不敢向前走一步。因为他们都知道,向前走一步的后果,是他们无法承担的。

孙承宗收复宁锦地区时,当地有满清驻军吗?没有!

不只是宁锦没有满清驻军,宁锦北面的广阔地区,也没有满清驻军。

天命八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全部运完广宁的战利品,放火焚城,“尽成灰烬”。《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努尔哈赤下令撤离广宁、义州等城,守军全部返回辽阳。(摘自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熊廷弼撤回山海关后,努尔哈赤也把军队都撤回到了辽东。

总的来说。孙承宗所做的事,比较高明,也比较务实。

他虽然给皇帝画了一个大饼,却并没有超越现实去做事。但是这个大饼画得太圆,也太大了,所以后人分析历史时,就常常围绕这个大饼在进行。

孙承宗计划收复辽东了吗?没有!因为从当时的情形去看,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类似的原因,孙承宗第一次主持辽事,一共四年之久,却从来也没有越过锦州一步,虽然锦州前面的广阔地区,满清也没有驻军。

孙承宗大致判断出了满清的底线,那就是满清绝不允许大明帝国越过锦州一线。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复出,为了应付舆论,就向前推进了四十里,收复了大小凌河城。

大小凌河城的战略地位,那是非常有限的,至少与更北面的广宁城相比,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孙承宗大约认为,自己只是向锦州以北推进了40里,只是收复了两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城池,应该没事的。

却没有想到,当时就把满清惹怒了,于是满清开始旷日持久的围着大小凌河城不放手。这一通猛攻,当时就把孙承宗、祖大寿打得没招了。

什么城墙、大炮战略?那就是在扯淡。如果敌人围攻你两三天,或是二三十天,这种战略自然管用。问题是,敌人一围就是两三个月,甚至你不服,还要继续围困下去,这仗就没法打了。

因为你不出城,城内的物资是有限的,终有耗光的时候;你出城吧,那什么城墙、大炮战略就失效了。

而这座城之外的明军呢?如果奉行城墙、大炮战略,自然不可能前来援助这座城池;如果前来援助这座城池,就等于放弃了城墙、大炮战略。

如果当年,满清也这样围攻宁远、锦州,袁崇焕也没有机会成为一代名将的。

袁崇焕能守住宁锦,只是因为满清在宁远、锦州城下停留的最长时间,只有24天。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的城墙大炮战略(也就是躲在城里不出来),自然有效!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满清包围大凌河城,也就历时24天,祖大寿也好、孙承宗也好,写给皇帝的战报,肯定和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一模一样。

总而言之,经过大家的浴血奋战,终于大败满清军队了;再接再励,我们就有机会收复辽东了。

问题是,皇太极堵在大凌河城下足足有三个多月,你叫祖大寿与孙承宗能有什么办法?

最后大小凌河城内,那是被困得什么东西也没有了。

中旬,祖大寿部将王世龙越城出降,官兵军心涣散,因惧怕后金屠杀,都不敢降。但更为严重的是,城中储备粮一万石已经全部吃光,据王世龙说:“城中粮竭,商贾诸杂役多死,存者人相食,马毙殆尽。”《清史稿.祖大寿传》。

战后,明朝派出官员调查围城情况时,也证实了他的说法:“大凌自八月初六日受围,直到十一月初九日始溃,百日之厄,炊骨析骸,古所未有。”又说,在死亡的明兵中“有弱肉强食者”,而筑城班夫更惨,他们共七千余人“栉沐半年,肢骸尽供其殂醢,此尤人世间未见之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档》第187号卷。(摘自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战争进行到最后,孙承宗也不敢率军去救援大凌河城。

毕竟,以明军当时的组织结构,也就只能玩所谓的城墙大炮战略。

面对此情此景,皇帝终于明白,所谓的宁锦战略要地,也就是只能保证山海关的安全。事实上,它连北京城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因为满清随时可以绕过宁锦一线深入长城。

明帝国收复宁锦,从政治宣传上,就是收复了400里的失地;从军事上,相当于在这片军事前沿,训练了一批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更打乱了、延缓了满清经营辽西(以广宁为中心的地区)的时间表,这是孙承宗的主要成绩。

在明末那种背景下,这种价值,显然是不可低估的。

问题是,修建宁锦防线的价值,也就是这么大吧!

换而言之,指望在此基础上收复辽东,多少是一种大言不惭的、自欺欺人的说词。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孙承宗手下到底有多少军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地区,孙承宗,明朝,驻军,历史,广宁,锦州,宁锦,春雨,故事传记,孙承宗,袁崇焕,凌河城,宁锦地区,宁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地区,孙承宗,明朝,驻军,历史,广宁,锦州,宁锦,春雨,故事传记,孙承宗,袁崇焕,凌河城,宁锦地区,宁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地区,孙承宗,明朝,驻军,历史,广宁,锦州,宁锦,春雨,故事传记,孙承宗,袁崇焕,凌河城,宁锦地区,宁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