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一手结束自武则天时期以来的乱象,拨乱反正,大力发展民生,使得唐朝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然而雄才伟略的他又硬生生的将唐王朝从鼎盛的局面推入了深渊,最终为唐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于洛阳,一年前,武则天废除了李显(唐中宗)的皇位,贬为庐陵王,转而把李隆基的亲生父亲李旦(唐睿宗)扶持了上去做皇帝。
本来李隆基贵为皇子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李隆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想到了这是为什么
这一切的起因还要从,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说起。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因病卒。唐中宗李显继位,史称唐中宗。
自高宗执政后期以来,朝政大权全都掌握在亲生母亲武则天手中,而她又是一个控制欲极其强大的女人,李显上台后纯粹就是一个傀儡,没有丝毫的权利,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登基仅55天的李显,便因争夺权力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赶出长安城,于是这才有了李旦登基的机会
然而,李旦的傀儡皇位也没能做多久,公元690年,武则天觉得暗中掌控朝政没什么意思了。于是就把李旦废为皇嗣,自己当上了历史上首位女皇,并且改国号“武周”
在经历了漫长而又折磨的童年之后。
公元705年,时任太子李显联合大臣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年迈的女皇武则天被迫退位,还政于李唐天下,年轻的李隆基亲眼见证整个事件的始末。史称:神龙政变
李显二度当上皇帝之后没多久,大肆任用外戚韦氏,并把当初帮助他夺回李唐江山的张柬之等人贬官的贬官,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全部清除于朝堂之上,当然了,最终他自身也尝到了恶果。
公元710年6月,韦后联合女儿安乐公主毒害了丈夫(父亲)唐中宗李显,准备效仿武则天,改朝换代
韦后的这一举措让刚刚经历了武则天时期的李唐皇室愤怒不已。然而朝堂上李氏的力量过于单薄,事件发生时根本无力对抗,而一直在暗中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很快就找到了机会
公元710年7月,时任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忠于李唐家族的禁卫军发动兵变,斩杀韦后等人,夺回皇位,并推举他的父亲李但再次登基,史称:唐隆政变。(注:李隆基在701年-704年曾担任禁卫军统领职位)
李隆基帮助父亲李旦登基不到两年里,与其姑姑太平公主的矛盾越发尖锐。太平公主自持帮助李旦登基有功,不断地插手政治,时常和身为太子的李隆基发生争执,甚至联合党羽主张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李旦见两人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为了李唐江山的安稳,也是为了打消太平公主的念头,不顾太平公主的阻挠,禅位与李隆基
公元712年,太子李隆基继位,尊李旦为太上皇。
次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始终对李隆基的登基怀恨在心,于是准备发动政变,毒杀李隆基,扶持有利于自己的人上位。不料事情暴露,李隆基提前得知消息,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太平公主的政变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腹死胎中,其党羽被李隆基斩杀殆尽,太平公主本人被赐死。史称:先天政变
在历经了三次政变之后,李隆基终于掌控了朝政,掌握了皇帝该有的一切权利。
其实是四次,武则天改朝换代没算进去
掌控所有权力后的李隆基,对国内的政治,军事,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眼光独到,任用人才也很有一套章法
在刚刚上台的初期,大唐帝国历经数次政变,国内混乱不堪,急需拨乱反正。
于是他就任用多谋善断的姚崇担任宰相,对于姚崇提出的“十大改革措施”全盘接受,姚崇这才答应出任宰相之位,而姚崇也不愧能人之名,上台很快就结束了混乱不堪的局面,使得李唐江山迅速恢复了元气
国家进入正轨后,李隆基需要以法治国。喜欢打击政敌,结党营私的姚崇,此时肯定不再适合担任宰相了,于是就找了个理由把正直的宋暻推了上去担任宰相。
根据时期的不同,需求的变化,李隆基总会在合适的时候安排不同的人担任关键职位,如张嘉贞、张说以及张九龄等人
短短十年间,大唐帝国就从虚弱、混乱的局面中走了出来,并且还将唐王朝带到了巅峰,国家实力远超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时期,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奇迹。而这一时期也被史学家称之为“开元盛世”,是唐王朝最为鼎盛的时代
但是,俗话说得好:骄傲使人堕落
亲手将唐王朝带上巅峰的唐玄宗李隆基骄傲了,满足了,觉得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陷入了刚愎自用的地步。一方面,对于大臣的建议不再言听计从,另一方面贪图于享乐。完全没有了当初励精图治的精神,对于政事不再那么上心,更没有了当初改革时的勤俭节约了。正直、公正的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流放。
公元736年,善长阿谀奉承的李林甫上台,一时之间朝堂上乌烟瘴气
公元737年,李隆基听信宠妃武惠妃之言,废除太子之位,改立武惠妃的儿子做太子,
同样也是这年,武惠妃病故,李隆基为此伤心欲绝,寝食难安。
后宫美人虽多,但是没有一个合自己心意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隆基听说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人长得漂亮,还精通音律,于是顾不得礼义廉耻,下令把召杨玉环入宫中。杨玉环也确实没有辜负她的名声,很快就取得了李隆基的宠爱
公元745年8月,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李隆基为了讨杨玉环的欢心可谓是费尽心思,杨玉环喜欢吃荔枝,于是命人开辟岭南到长安城之间数千里的驰道,用来运输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过如此
从此之后,李隆基表现得更加贪图享乐,大臣、贵族、宗亲为了巴结皇帝和杨贵妃四处收刮奇珍异宝。
而且杨玉环的亲族也受益匪浅。她的各国杨国忠当上了宰相,几个姐姐也被封赐,其他的兄长也平步青云。
而在杨国忠的治理下,唐王朝混乱不堪,国家实力日益下滑
此时的李隆基还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之中,对于这一切视而不见,对外发动战争。而朝政的腐败自然也就导致了军队实力的下滑,为了功勋,军中将领不惜挑动事端,甚至杀良冒功。
这样一来边境地区的安危局势也就被打破了,西边和吐蕃长达数十年的和睦被打破,时不时的打上一仗。西南的南诏国也和唐王朝反目成仇,在和南诏国的战争中由于军队实力下滑严重,先后导致了二十多万的士兵阵亡,最终催生了“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西北地区藩镇势力安禄山趁着唐朝内部腐败、动乱、以及兵力空虚之际,联合西域各部族组成15万大军,以讨伐杨国忠等人为幌子在范阳起事。
公元756年,安禄山等人攻入洛阳,而李隆基不放心首都长安最后一道防线的潼关守将哥舒翰,于是派遣了大量宦官前去军中,逼迫哥舒翰出城迎战叛军,不料大败而归,哥舒翰本人也被俘虏。(注:哥舒翰是突骑施族人,唐朝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之子,并不是汉族人)
同年6月,叛军攻入长安,李隆基被迫逃亡,安史之乱到达高潮。
在叛军进入长安之前,李隆基率部逃亡,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附近)时,随军将士哗变,杀掉了杨国忠等人,并且迫使李隆基将杨贵妃缢亡,唐玄宗最终逃到了成都避难
而此时的太子李亨并没有和李隆基等人一起,而是逃向了别的地方,并且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李亨继位后迅速联系各方军政大臣,以及外族势力平叛
公元757年,叛军内讧,安禄山被杀身亡,李亨趁机收复大量叛乱的地盘,直到公元763年,叛乱才被彻底平定。
这次动乱造成了唐王朝国力迅速下降,同时也让宦官集团登上了唐朝的历史舞台,此后历任皇帝的性命,基本掌握在宦官手中,而这也是唐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而唐玄宗李隆基在安禄山死后(公元757年)也回到了长安城,只是这个时候的他被尊为了太上皇,不再过问政事,直到数年(公元762年)后郁郁而终
总结
第一点,唐玄宗李隆基早年经历了许多的磨难,稍有不慎就死翘翘了。毕竟当时的武则天杀掉的李唐宗室数不胜数,李隆基能够侥幸活下来真的是吃尽了苦头。
第二点,登基后的李隆基励精图治,善于用人,很快将唐王朝带入了巅峰时刻。经过短短十年时间,李唐江山就从混乱不堪的局势中走了出来,并且国家实力空前强大
第三点,中晚期的李隆基沉迷往日的辉煌,贪图享乐,害人害己。眼看着自己亲手把大唐打造得强盛无比,李隆基内心骄傲的不得了,觉得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又满足于当下的情况,逐渐的刚愎自用了起来,把以前的优良品质丢得一干二净,甚至还沉迷于享乐之中。
第四点,沉醉于往日辉煌的李隆基渐渐地变得虚荣起来,对周边国家虎视眈眈,对国家政事不再上心,导致朝政混乱,军队腐败。此时的李隆基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才让他反省过来,可是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完了
第五点,安史之乱爆发后,陷入多疑的李隆基不信任忠心耿耿的哥舒翰,反而听信小人之言,打乱了哥舒翰的部署,最终导致长城城失陷,而他本人也被迫逃亡,造成了士兵哗变,杨国忠等人被杀,他本人也被逼赐死杨贵妃
第六点,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安史之乱的始末完全可以避免,但是李隆基被往日的功绩迷住了双眼,身处危机之中却还没反应过来,直到引发了安史之乱,丢掉了皇位
第七点,安史之乱被基本平定后,回到长安城的李隆基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同时对杨贵妃的死耿耿于怀,时常想念杨贵妃。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李隆基的身体逐渐恶化,郁郁而终
还是伟人说得好,骄傲使人堕落。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典型的例子
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故事就到这了,朋友们对于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讨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