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幼童,说起“诗仙”李白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意为太白金星下凡,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和李唐宗室还是同宗,都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人。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超凡脱俗,爱饮酒作诗。
就这样一个社会名流、世外高人,无论怎么想,李白也和谋反扯不上关系啊,那到底他是怎么卷入谋反,被流放夜郎,晚年郁郁而终的?
李白在当可以说是一个神童,他五岁就开始读书,十岁就读遍了当时的主要书籍。十五岁开始写诗,学剑术,看各种奇书,接触道家思想。他十五岁写的诗就已经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励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谪仙人”李太白也不例外,青年的大诗人也想一展自己的伟大抱负,20多岁的他多方上书,皆为唐玄宗宠幸的宦官高力士所拒。
李白感到心灰意冷,离开长安,浪迹天涯,寻师拜友,如元丹丘、元演、崔成甫、崔宗之、贺知章、杜甫等,成为大唐第一驴友,边游山玩水,便寄托才情于诗词之中,就此蹉跎度日,潇洒十几年神仙生活!
公元742年,李白到了长安,他的诗词也得到了玄宗的赏识。过了一年,李白四十三岁,终于进入了翰林院,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李白是个真性情的人,富有侠客精神,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加上自己有很有才情,所以常常不拘小节,也不会为了讨好皇帝或是皇帝身边的人而做一些低头的事情。慢慢玄宗身边的人嫉妒李白的才能,挑拨李白和皇帝的关系。最终李白没受到玄宗的重用,这与李白最初的意愿相悖。
所以在安史之乱,唐肃宗和安禄山、史思明打得不可开交之际,永王给他抛来橄榄枝的时候,他根本没想过这会有什么阴谋,这里面会有什么政治斗争,他只觉得遇到人生中的伯乐,报效国家,成就大业的机会终于到了。
永王李璘其实另有目的,李璘是玄宗的儿子之一,前线他的哥哥肃宗皇帝还在和安禄山、史思明作战,他却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企图自己称王称帝。李白天性浪漫,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经验,又十分希望在此国难之际为国家做点事情,还以为永王是要攻打安禄、山史思明,根本没有意识到永王的企图。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有一番作为了,心中兴奋之情难以抑制,还写诗赞美永王。
永王李璘兵败被杀后,李白也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幸好遇到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途中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晚年李白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病重之际,李白写了一首诗《临终歌》,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他把自己比作振翅高飞的大鹏,生不逢时,恨不能一展心中抱负。
纵观李白的一生,成也才情,败也才情。他的才情使他名声大噪,又交到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正因为他又如此高的才情,因此他不可能对权贵低头,一生郁郁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