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战场厮杀,是怎样的呢?
旌旗招展,刀光剑影,喊杀震天,大致这样子。
古时通信落后,战场那么大,怎么有效指挥呢?大家也都知道,看旗子。
现在热播的《大明风华》,里头有不少战场戏,明军大战蒙古,千军万马齐发,煞是热血澎湃。
不过仔细一看,屏幕上满屏的“明”字旗,却跟战场不是一回事。
战场上的军旗,主要功能是指挥,它起到的是现代战地通信的作用,如果都是一样的旗帜,千军万马一抬头准得懵,为啥,找不到自己的主将,也不知道主帅在哪,往哪打都不知道,非得跟没头苍蝇一样乱套不可。
战场上的旗帜,其实是套复杂的系统。如果有朋友听过说书,单田芳老师在讲到大将出场的时候,前面经常会有一大筐子话,比如《封神演义》这段:
臣夜观天文,见西蜀分野,...只是不敢轻易擅进,外设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黄钺白旄...
还有三国里这段:
外设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黄钺,白旄,青,皂盖,绯缨,黑纛;中军器械外,又有四斗五方旗,三才九曜旗,二十八宿旗,六十四卦旗,周天九宫八卦旗,一百二十四面镇天旗。
这些虽然有所艺术夸张,但可不是瞎编的,古代打仗,大军一出,旌旗蔽日,那还真不是吹的。
所谓“旌旗”,“旌”和“旗”是分开的。旌是带羽毛的,用于基层部队,旗是布的,用于上级单位,
这一套,从先秦到汉朝就已经玩得很溜。
《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七发》(汉):“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那明朝军队的旗帜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明朝有不少反映作战的画作存世,我们拿来一对照,就清楚了。
这幅神图,小院之前有文章详细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在这里就跳过其他部分,单看旗帜。
其中下面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主帅,三边总督石茂华的中军大帐。在大帐后面,能看到一字排开的五面大旗,那是代表军队统帅的大纛。它们是长五尺、高三尺的三角旗,上有飘带,上下两边有齿牙边,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标识的是主帅和大营的所在,旗帜上一般会写上统帅的官职、头衔等荣誉。
大纛对全军至关重要,士气汇聚于此,只要大纛不动摇,表示仗还有得打。大纛如果往后移动甚至倒下,全军则会跟着阵脚松动乃至崩溃。
在下面这幅画面里,明军正在和番军交战。明军分为若干个小队,每个队伍各有一名旗手,并且旗帜的颜色和花纹都有所不同,这些是军队的令旗,令旗有三角形也有长方形,《平番得胜图》里大部分是三角形。
下面这幅画面的右手偏上位置,能够看到前线总兵的将旗,它特别高大显眼,是为了让三军能够看到将帅亲临战场,激励士气,同时明确方位。在画面右手的外围,还有正在策马的一小队骑兵,他们的旗帜是青色的三角小旗,又有明显区别。
这幅图,也能明显看出各色将校旗帜的不同。
明朝的军旗有三角旗也有长方旗,它通常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行来分布,上面绘制的,可能是代表五行的神兽,也可能是五行的星图。此外,还有就是统兵将校的将旗,从《平番得胜图》里来看,十来人的小队就拥有一面旗帜,千军万马出征时,“旌旗招展,遮天蔽日”,确实不是吹的。
在《大明风华》里,朱棣、朱瞻基亲征蒙古,历史上确有其事。不过在旗帜上,没看见最重要的一面旗子。
皇帝亲征,对军队士气和战斗力的加成是极大的,这么重要的人物,必须有他专用的旗帜——龙旗。
龙旗代表天子,仅此一例,其他谁也不让用,否则一律咔嚓。
下面这个局部,是锦衣卫大汉将军充当旗手,扛的正是一面三角形的龙旗。
这是锦衣卫大汉将军,个个都是肌肉男,声若洪钟。
这是万历皇帝戎装造型。
皇帝的龙旗和节钺。
那明朝有没有国旗呢,没有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旗要到晚清才出现,那就是黄龙旗。
所以,电视剧里满屏的“明”字旗,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在明朝传世的画作里,也没有看到过有“明”字旗出现。
明朝没有国旗,怎么辨识国号呢,在画作里也有答案。
明朝的仇英也画过一幅《清明上河图》,上面有一些商船,悬挂的旗帜就是代表明朝的旗帜了。
它是一面三角形的旗帜,上面绘着一个太阳,旁边有一些光芒状图案,底色不一。
现在认为,这就是大明的“国旗”,被称为日月旗。
当然,以上只是做一些考据,也不用太较真。对剧组来说要搞清楚这些旗帜,在镜头里加以调度,实在也是难以做到,能调动这么些个马匹骑手,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也不能苛求。看剧,咱不就图个乐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