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死后,其尸体被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分而食之,只留下来一个头颅,被崇祯帝用作道具,用来警示守边关的将士。
而在1966年,袁崇焕的坟墓被挖开,这才揭露了袁崇焕墓中“金头”真相,也让人们对于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35岁的时候,袁崇焕成功考取了进士,之后就被朝廷派到福建邵武担任知县一职。
袁崇焕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是更大的兴趣却是带兵打仗,在邵武做知县的这一段时间里面,他经常与身边人谈论军事上的问题,每每遇到退役回家的老兵,都会主动去慰问并了解边塞上的一些事务。
因此,当其三年后回京述职的时候,就得到了御史侯恂的破格提拔没在兵部担任重要职位。
此时,后金国在东北地区崛起,开始侵略边关,前锋已经到达山海关一线,朝廷决定派出重兵驻守在山海关一线,保障京师的安全。
其他朝臣见状,也纷纷夸赞他,称其可以当此大任,明熹宗朱由校一听,喜上眉梢,当即提拔袁崇焕,命令其招兵买马,前往东北驻防。
袁崇焕虽然是读书人,但是凭着一腔热血和聪明才智,很快就组织起了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队伍,一扫明军在东北的颓势,让努尔哈赤不得不暂时停止了南下的步伐。
但是危机也在暗流涌动,特别是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伙太监,仗着皇帝的宠信,插手军中事务,导致袁崇焕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军队,让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东北局势再度紧张起来。
皇帝迫于无奈,最后不得不重新启用袁崇焕等人,才稳定了东北的局势,但是随着地位的稳固,袁崇焕也开始变得骄傲自满起来,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信不过的人,百般刁难甚至是打压,与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崇祯帝也是矛盾重重。
但是崇祯帝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他认为明朝之所以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便对前朝的旧臣展开了清算,清退了一大批老臣子,提拔了许多新人上来主持政务。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末代王朝死气沉沉的气象,但是也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根基,特别是在很多事情上面都走向了极端,导致崇祯帝的改革如泥牛入海,掀不起一丝一毫的动静。
袁崇焕多次暗示毛文龙离开军队,可惜后者仗着有崇祯帝撑腰,故意装糊涂,假装不明白袁崇焕的心思,还大量提拔自己的族人在军队中当差,希望一次来掣肘袁崇焕。
这一点,袁崇焕怎么能够忍受,最终诱杀了毛文龙,斩掉了崇祯帝安插在袁崇焕身边的黑手,如此一来也彻底激怒了崇祯帝。
这时,崇祯帝与袁崇焕的矛盾达到了顶峰,在崇祯帝的授意下,朝中的大臣开始收集袁崇焕所谓的“罪证”,得知此消息的皇太极决定用“反间计”,彻底送袁崇焕走上绝路。
在崇祯帝和大臣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袁崇焕终于“罪有应得”,遭到逮捕之后,当即被宣告了数条罪状,其一是妄杀毛文龙,其二是勾结清军,私下议和,出卖国家利益,就这样,袁崇焕被判处了凌迟处死的刑罚,并且告知全城百姓都可以去刑场上抢夺袁崇焕的血肉,以惩罚他的“累累罪行”。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之后,其身体就被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分而食之,崇祯帝留下了袁崇焕的脑袋,将其制作成了标本,传递到边关,以此来震慑那些“别有用心”的将士们。
袁崇焕死后,其家人被流放到了边疆,忠于他的部下佘义士,偷取了袁崇焕的头颅,用金粉装饰了一番,并收集了袁崇焕生前的一些遗物,为其建了一个衣冠冢,并告诫后人世世代代要为其守墓。
三百年后,不知道谁听说了袁崇焕的坟墓中有大量的黄金,其脑袋也是一个金脑袋,便萌生了挖掘袁崇焕坟墓的恶念。
袁崇焕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其结局却十分地令人唏嘘,成为君臣不和的最大受害者,也直接断送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基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