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亲率90多万大军杀奔东晋,此为统一全国最后一战,即是著名的“淝水之战”,大军浩荡,水陆并进,为何落的单枪匹马负伤回洛阳?
尼采说过:“骄傲是对自己个人价值和能力的确认。”确实如此,自信和骄傲是成功的催化剂,少了催化剂便不能升华成功,但是自信骄傲过了头就是自负。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今甘肃秦安人,其先祖为西戎酋长,后迁徙到河北临漳。苻坚自幼聪慧,慷慨好施,7岁就能团结帮助周围孩童,9岁就主动求师读书,13岁袭父爵位-龙骧将军,19岁登基号“大秦天王”改年号永兴。
经过30年的不断奋斗和战争,灭前燕,取东晋梁,益两州,攻前凉与代,后又伐西域诸国。此时的苻坚以拥有东至沧海,西至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包襄阳,北尽沙漠。曾有62国遣使通好,其天下三分之二已归于囊中,唯有东南一方的东晋未下。
太多的胜利冲昏头脑,不断的成功滋长了骄傲自大的情绪,终究埋下了败亡的恶果。
太元七年,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伐晋之事,结果大多数大臣反对,认为时机未到,不易取胜。一是东晋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二是据长江天险,地利占优。三是北方少水师,训练不足。四是连年征战,将士疲劳。五是百姓负担沉重,不愿打仗。
然而苻坚不听忠臣之言,却用佞臣之道。太元八年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禁卫军3万,另有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进军建康(今南京),浩浩荡荡,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东西万里,水陆并进,杀奔东晋。
由于苻坚所率中军主力进军速度过快,东西路进军缓慢,造成了兵力分散,加上长途跋涉,战力不足。而东晋以逸待劳,主力8万沿淮河西上,对阵秦军主力,5千水军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另有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
淝水之战的暴风眼——梁成被杀。梁成的失败造成了整个战线的崩塌,是为苻坚败逃的导火索。
此时的秦军已经拿下重镇寿阳,攻取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并且截断淮河交通,阻断晋军退路,如果秦军此时稳住阵脚,等待后续兵力到达,稳扎稳打,一举灭晋不在话下,然而历史总是因为人而改变,和苻坚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前锋捷报频传,使得苻坚更加的骄傲,把大军留在了项城,亲率8千骑兵到达寿阳前线,并派出使者劝降,此时晋军果断抓住战机,派出5千精锐骑兵夜袭梁成大营,秦将梁成被杀,秦兵争先恐后渡河逃走,大部淹死,此一战秦军被歼灭1·5万,包括10员大将,晋军士气高涨,乘胜直逼淝水东岸,与秦军形成隔岸对峙之势。
听信佞臣之言,让大军稍向后退,是为淝水之战失败之关键。两军对垒之时,苻坚听信谗言,让大军稍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时进行冲杀,然而事与愿违,秦军士气本就低落,这样一退便失去控制,阵势大乱,晋军则趁势派出8千骑兵抢渡淝水,猛攻秦军,再加上暗插在秦军中的间谍此时大喊秦兵败了,造成秦军大乱,竞相奔逃,惊慌混乱,此时前锋被晋军击溃,结果形成了连锁反应,集体向北败退,人马相踏,尸横遍野。前秦此战被歼和逃散达70多万,统一天下的希望彻底破灭,苻坚也因中箭负伤,一人一马逃回洛阳。
《资治通鉴》司马光言:在前秦统一北方之前,晋国已经把国家重心前移至淮南,是对前秦的战略性防卫。“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故也”自骄自傲,急功冒进,赏罚不明,忠奸不分,造成了一生最大的失败——淝水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