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边军突袭攻陷了麟州(今陕西榆林市神木县),把全州百姓都驱掠而去。
麟州数千百姓,在吐蕃军人的皮鞭和长刀下,像牲畜一样在烈日的荒原上行进,又饥又渴,不时有人倒毙在路上。
可恨的是,虽然还在大唐境内,藩镇唐军却迟迟未来搭救,或者压根就没有唐军来救他们。
行至盐州地段(即黄河曲之五原)的时候,一名身材魁梧的吐蕃将领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这名蕃将命令吐蕃边军把掳掠的唐人都留下,吐蕃人居然乖乖照办了。随后,蕃将让部下把唐人集中起来休息,并提供饮食。
这些百姓以为吃饱了就要把他们“送上路”,非常惶恐,吓得瑟瑟发抖。他们推举了一名同被掳掠名叫延素的和尚,作为代表前去交涉,看在慈悲为怀的份上,请求蕃将不要杀他们。
没想到,这位蕃将非常和气,竟用汉话对延素说:
“大师不要害怕,我也是汉人的后代,名叫徐舍人。当年武后屠戮李唐宗室,我先祖揭竿而起,不幸失败,子孙流落异域,我已经是第五代了。”
延素吃惊道:“难道您......竟是英国公李勣的后人?”
徐舍人不禁潸然泪下:“正是。我虽然在吐蕃身居要职,管理很多部属,但从没有忘记故国,本想重新回到大唐,无奈家族跟吐蕃人数代通婚,族属已多,已经身不由己了!”
延素仔细端详徐舍人,果然已经不像完全汉人的面貌,带有几分吐蕃人的彪悍,看来他已有吐蕃血统。
徐舍人继续说,“这里已经是蕃汉的交界,再往西就回不去了,你们恢复自由了,都回家去吧。”
于是徐舍人下令,“数千百人,解缚而遣之。”
数千唐人洒泪拜谢,在徐舍人的目送下,安然回到了大唐。
读到这段历史,让人颇为感慨。李勣一向以“忠义”二字闻名于世,他的后代居然沦为了敌国的将领。
更令人感动的是,徐舍人虽然只剩一点汉人血统,还能够护佑大唐的百姓。
李勣家族的变迁,就像大唐的国运一样,读来是令人唏嘘的。
李勣本名徐世勣,出身于山东豪族,在隋末乱世中,徐家乐善好施,赈贫救乏,帮助了很多苦难百姓。
后来徐世勣参加翟让义军,共同推举李密为首领。李密兵败后投靠高祖李渊,徐世勣遂以李密的名义归唐,献关东之地,被高祖李渊所称许,赐姓李,成为李唐勋臣。
李密被杀后,只有李勣站出来要求为故主收葬,并以高规格举办了葬礼。当时朝野上下都钦佩他的这种义举。
之后,李勣又跟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降王世充,破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祏。配合李靖灭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破薛延陀,并在75岁高龄率军灭掉中原王朝数世劲敌高句丽。
在他戎马一生的征途中,他处处表现得高风亮节,“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于将士。”
他的好兄弟单雄信跟了王世充,被唐军俘虏。李勣请求将其赦免,高祖不许。
在法场上,李勣对之号恸,“割股肉以啖之”。并说:“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
他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将其抚养成人。
李勣病重的时候,拒绝医治,给家属留下遗言:
“我本是山东一农夫,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接着,他厉声说道:
“你们作为我的子孙,不要学房玄龄、杜如晦的后人,行为不轨,破家荡尽。如有败家子,立即打杀,然后上奏。”
并发出毒誓:
“违我言者,同于戮尸”!
可惜的是,李勣一世英名,也做过唯一的糊涂事,就是支持高宗立武媚娘为皇后。
这也是引发他家族悲剧的起因。
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众大臣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李勣见事不明,跟高宗说:
“(立皇后)此乃陛下家事,何须问外人”。
有了强大军方背景的李勣力挺,高宗李治有恃无恐,立武媚娘为皇后。
国舅长孙无忌则在反对武媚娘的政治斗争中彻底败北,很快被诬陷杀害。
高宗驾崩后,武后完全掌握了朝政,废立皇帝,临朝称制,这引起了李唐宗室和功勋大臣们的警惕。
作为大唐的股肱勋臣的后代,李勣的孙子徐敬业举起了反武的大旗。
武后的地位是当年李勣促成的,他的孙子却要讨伐武后,这是历史上非常荒诞的一幕,却又是符合逻辑的。
李勣忠于李唐皇帝,才会说废立皇后乃是陛下家事;李勣的孙子同样忠于李唐皇室,才会奋起保卫李唐江山。
不过徐敬业的军事才能跟其祖父差太远了,举义很快被武后派来的大军平定,徐敬业兵败被杀。
武后秋后算账,下令剥夺李勣家族官爵荣誉,并剖坟斫棺,复本姓徐氏。
李勣子孙被满门抄斩,只有极少数逃出生天。
后来唐中宗复位后,为李勣恢复名誉,重新安葬,但李勣幸存的后人却再难寻觅。
不知不觉一百多年过去了,没想到贞元年间还有李勣的后人徐舍人,奋然出手拯救数千大唐百姓。
虽然,他的身份是一名吐蕃将领,但他的血脉中,应该和乃祖李勣一样,依然奔腾着救世济民的热血吧!
作者:青史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