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日常的饱腹,而是对更为丰富和更多口味的饮料及食物提出了要求,
酿酒便是其中之一
。
而在唐朝,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全方位强盛,整体国家由上至下都对酒也有了更多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庞大的数量上,质量也是一大重要标准。而在众多酒类中,葡萄酒以其不同于传统谷酒的口感和新奇的样式赢得了唐朝人的强烈喜爱。
唐朝葡萄酒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
1、强盛的国力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军事实力自然不必多说
。对内,它相继消灭诸多割据势力,牢牢建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对外,它采取了和亲政策以获得积蓄力量的机会,并最终击败突厥等少数民族实力,国力不断上升。
在这种情况之下,
西域自然也就被纳入了唐朝版图扩张的必占之地
。除了高昌因为顽强抵抗而被消灭外,其他西域国家均对唐朝采取了臣服姿态,唐朝也设置了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来维持自己在这里的统治。
西域除了商业贸易频繁外,
另一点显著优势就是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葡萄这类亚热带水果生长。无论是光照、温差还是水分,西域都完全满足了葡萄的生长需求。虽然如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也都适合葡萄种植,但总体来说还是新疆的环境更胜一筹。
此外,
西域在葡萄种植的规模和经验上颇有成就
,如焉耆国“逗渠溉田,土宜黍﹑蒲陶﹐有鱼盐利”、姣赤建国“草木郁茂,华果繁盛,多葡萄,亦所贵也”,只要唐朝好生经营,葡萄的供应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也就为酿酒提供了基本前提。
除此之外,葡萄作为一种在西域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水果,就算将其中绝大部分拿来酿酒,
对基本民生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而酿酒业发达起来之后,由于它的产业链、市场等都无比庞大,导致其所能产生的利润及赋税也是极为惊人的,
对唐朝政府来说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收入
。
最后,在国力如此强盛的情况下,酒只能算作陶冶情操的消费品,丝毫谈不上误国误民,唐朝的酒政策也因此一直较为宽松,
是葡萄酒发展的一大动力
。
2、好奇的心理催生了购买的欲望
当然,除了卖方需要准备好原材料外,买方也需要有着强烈的购买欲望,
而当时的中国则刚好符合这个条件。
由于中国本地长期不盛产葡萄,导致唐朝之前的葡萄供应主要就是靠的西域商人。供应量少不说,一旦碰到战乱时期,就连这点供应也会消失。
虽然汉朝曾长期控制着西域的经商通道,但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后,中国与西域的交流已经减少了许多,葡萄的传入也就越来越少,
变成一种颇为珍贵稀缺的水果
,葡萄酒的酿造自然也就成了奢望。
虽然唐朝的建立和强盛使西域的经商通道再度兴盛起来,但这一思想却并未很快扭转过来。这种情况造成当时的中国人普遍对葡萄都有着较为珍惜的态度,如唐朝大臣陈叔达曾得到葡萄后却吃不下去,就是因为其“母患口干,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
因此,当葡萄得到了大量供应后,人们对葡萄酒的兴趣也浓厚到了极点,就连皇帝也亲自加入了酿酒大军,“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益,既颁赐群臣”。在这种环境渲染下,
葡萄酒想不兴盛都难
。
唐朝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具体体现
作为都城,长安自然可以享受到各种优惠,
葡萄的引进也是如此
。再加上长安的气候环境也与葡萄的生长并不冲突,导致其成了唐朝当时最早种植葡萄的地区。达官贵人们皆交汇在此,由于他们并不缺少金钱和时间,这使得许多官员们都在长期生活中逐渐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的技巧。
而当酿造技巧得到大规模普及之后,自然也会出现诸多创新和改进,如“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醺禄、翠涛,常以大金罂内贮盛十年”,推动了葡萄酒行业的发展。
除了这种酿造技巧的改进外,商业贸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应影响。在唐朝引进葡萄种植之后,
商人们已经不再选择将葡萄酒作为主要的贸易物品
,因为唐朝内部已经足以生产出质量上乘的葡萄,它们甚至还反销到了中亚,深受当地好评。
在从《过酒家》“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倚妒便得睡,横瓮足堪眠”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行业在唐朝社会之中的普及和接受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
对唐朝内部商业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当对葡萄酒的追求成了唐朝社会的正常现象后,
相应的葡萄酒文化也就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葡萄酒相比谷酒来说始终还是更加昂贵,导致这种文化更多地是在文人雅士手中体现出来。
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边塞将士们的豪放心胸与他们的动荡生活;而在“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这句诗中,我们则可以感受到文人们的丰富生活。
可以说,没有葡萄酒的唐朝文化是不完整的。
总结
作为一种饮品,葡萄酒在中国的出现及发展都是相当久远的。虽然随着年代的不同,它发展、普及的程度和范围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朝着一种良好的方向,始终处于进步当中。
而无论是唐朝的强盛国力还是开放的思想政策,
都为葡萄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最佳条件
,同时还因此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其中既有葡萄酒本身的功劳,唐人们的伟大创造精神也是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1、《新唐书》——宋祁、欧阳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