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弊病丛生的“两税法”,为何能从唐朝开始延续使用八百年之久

弊病丛生的“两税法”,为何能从唐朝开始延续使用八百年之久

以北魏均田制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种名叫“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

。在均田制下,每名成年男丁到二十岁时都可以

“授田百亩”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百姓流亡和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均田制开始逐渐瓦解,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赋税制度也随之崩溃。

由于种种原因,在施行过程中“两税法”可谓是弊病丛生,但就是这么一个弊病丛生的赋税制度却从中唐一直延续到明代,中间跨度长达八百余年,那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为何呢?

上图_ 安史之乱

“两税法”的弊端

1、百姓赋税加重

在“租庸调制”之下,百姓每年要缴纳的赋税和需服的劳役项目是很清楚且稳定的。

“粟米之征”

所谓“庸”,就是每一位成年男性公民每年都要无偿为国家服义务劳役,即为

“力役之征”

“布帛之征”

上图_ 唐高祖李渊半身像

关于租庸调之额度也有明确规定。

关于赋税方面,唐高祖武德二年,皇帝下诏天下百姓每丁“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关于劳役方面,每一个成年男性每年则需替国家服劳役二十日即可。

上图_ 唐朝各藩镇形势图

2、地方贫富差距加大

在“租庸调制”下,全国各地每年的赋税额度是统一且明晰的

,并不会因为某个地方富裕而多征,某个地方富裕而少征。全国各地,一律平等。

而“两税法”却背离了这一传统。

不同于全国在同一数目下统一征税,两税法在制定的时候以唐代宗大历十四年的田租收入为标准规定各地的不同征收额度,

久而久之这一额度就变成一种硬性规定,打破了全国一致的租额和税率的传统。

上图_ 唐朝经济分布图

,这样势必会导致全国田租额轻重不等,地方之间贫富差距愈来愈大,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

上图_ 唐朝民生景象

3、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这就意味着百姓必须要拿着自己的粮食和布帛到市场上进行售卖,换了钱来纳税。

而这样很容易引起商人之间上下其手,联合压低粮食和布帛市场价格,使百姓用更多的粮食和布帛来纳税。

上图_ 两税法

“两税法”的意义

“两税法”与“租庸调制”最明显的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征收程序的简化和征收效率的提高。

“两税法”将此前各种各样的税种统一划归为田税之中以货币形式缴纳,一年分春夏两次收税。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百姓交税次数,省去了百姓“旬输月送”的麻烦,而且

上图_ 铜川唐墓出土三彩院落

“两税法”实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原则,不再按以前以人头缴税。

“两税法”对于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上图_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

3.稳定社会文化基础,为封建统治提供法理支撑

后来随着封建贵族和大家门第的崩溃,这一重任便落到了退休致仕的官员身上。

上图_ 唐朝的官员

文:舍旃

参考资料:

【1】《新唐书》,欧阳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何能,社会,调制,地方,唐朝,百姓,劳役,上图,赋税制度,全国,故事传记,赋税,布帛,百姓,唐高祖,两税法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何能,社会,调制,地方,唐朝,百姓,劳役,上图,赋税制度,全国,故事传记,赋税,布帛,百姓,唐高祖,两税法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何能,社会,调制,地方,唐朝,百姓,劳役,上图,赋税制度,全国,故事传记,赋税,布帛,百姓,唐高祖,两税法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