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主动向明朝求和,他曾给出三个条件。崇祯为何宁死不肯?
编辑▎甄初文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十六岁即位称帝。这位年轻的皇帝立下了恢复前任当年留下的大明王朝的志向。
不幸的是,如果崇祯承袭的明朝,先是旧朱氏诸王留下的乱局,再就是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没有粮食。
大明大势已去已成定局。
崇祯帝虽然力图勤俭持家,但也挡不住大明朝的速度。
这一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抵达北京。在位17年的崇祯皇帝无奈之下,只好在眉山自缢身亡,宣告了明朝的终结。
但实际上,崇祯不需要死,明朝也不会死。当然,李自成的前提是他只要答应三个条件,但崇祯帝宁死也不愿答应。
那么,李自成开出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崇祯帝为何宁死不答应呢?
农民起义李自成
公元1627年,十六岁的崇祯继弟朱由孝即位,成为明朝年轻的皇帝。
崇祯帝即位后,勤奋工作,一心想要恢复明朝的荣华富贵。当时,明朝内忧外患。为了履行职责,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收拾屋子。
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干干净净,迅速下令解除魏忠贤的权力,平定朝堂动荡的局势。大臣们都对年轻有为的崇祯皇帝刮目相看。
不料,当崇祯皇帝试图整肃魏忠贤的势力时,朝廷大臣的权力逐渐增大,独揽朝政,崇祯皇帝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然而,一波又一波,天灾人祸,粮食短缺,农民吃不上饭。
王室、贵族等势力不仅侵占农民的土地,还企图压迫剥削农民。
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终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好,穿久了。为了生存,农民聚集起来,组成了农民军。随后发生了农民起义。起义中最强大的农民是李自成的起义军。
李自成出生在陕西一个贫穷的家庭。自幼被卖到主人家放羊。
这期间,他经常被房东打骂,受尽折磨。
21岁那年,李自成不甘于此,与雇主大吵一架。愤怒之下,他开枪打伤了房主。之后,李自成跑到银川当了一名邮递员。
但很快,李自成被免职,生活一贫如洗。他无力偿还举人艾昭的债。被告去了政府。李自成被绑起来游街示众。艾昭。后来,李自成才知道,她的丈夫正在和一个男人交往。
一怒之下,他毫不犹豫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做完这一切,李自成知道,如果自己连杀两个人,官府是不会放过他的。他选择投靠了舅舅马贼高迎祥。直到这时,李自成才开始造反。
公元1635年是李自成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军人,跟在舅舅高迎祥身后,马前马鞍。
十三家十二营的义军齐聚一堂开会。会上,李自成大显军事才能,提出“分兵一处,四路出击”的军事方略,解决了起义军的一大难题,明确了起义军的方向,赢得了在场众人的一致好评,也因此再次被舅舅高迎祥利用。
高迎祥战死后,李自成接替了高迎祥舅舅的位置和“闯王”的称号。
他率领起义军,纵横沙场,歼灭明军主力。
李自成招兵买马。当时明朝赋税重。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于是开始劫富济贫。每攻下一座城池,李自成都会劫富济贫,将掠夺来的钱款用于救济灾民。另一方面,解决军饷问题。
不仅如此,他还制定了一个小计划。为了笼络人心,李自成创作了一首《迎闯王,食不付钱》,让孩子们唱,起到了扰民的作用。
事情进展顺利,李自成的名气越来越大,追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趁机招兵买马,打造百万大军。
之后,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更加勇猛,意气风发。经过多年的征战,他攻下了许多城池,攻下了西安。李自成改名子升,称王。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城。
明朝危在旦夕,他却主动派人与崇祯皇帝谈判。
三个条件,崇祯帝宁死不降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兵分两路,迅速摧毁北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成功围城。
然而此时李自成却选择了停止进攻,并命人与崇祯皇帝交涉三个条件。
此时的崇祯皇帝知道明朝已经结束,濒临灭亡,但他仍然抱有希望,不希望国家和社会走向灭亡。
然而,崇祯帝听到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后,宁愿废除明朝也不愿答应。
李自成的条件:第一,西北地区;第二,崇祯皇帝一定要立他为王;三是悬赏起义军百万。
他说,如果崇祯皇帝能做到三件事,他会立即撤军,帮助朝廷平息内乱。
崇祯帝着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群臣却不愿表态,都默不作声,只为自己的性命忧心忡忡。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能派代表前来谈判,试图拖延时间,等待救援。不过,李自成态度坚决,分明就是要在明朝建立自己的王国。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不想受制于人,索性请求崇祯皇帝立他为王。
他有土地、士兵和法庭。银元奖励免费且容易,何乐而不为。
后来双方反复商量,崇祯帝知道如果不答应李自成的三个条件,自己就死路一条,迫不及待地出手相救。
另一方面,李自成等了好几天,依然没有看到崇祯皇帝的选择。双方代表正在谈判时,立即发出最后通牒,警告崇祯皇帝,如果不答应条件,将立即攻打北京。
崇祯不仅退位,还亲手灭了明朝。崇祯帝一听,想起在位十七年间,朝廷大臣纷争,各方纷争不断,无论他是否答应李自成的三个条件,崇祯帝都没有别的选择。.死的。
为了维护末代皇帝的尊严,李自成最终攻下了北京,而崇祯帝则亲眼看着自己的皇后死去。
之后,他选择在眉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不合规的原因
作为一代帝王,崇祯皇帝一生为国为国。他执政十七年。他兢兢业业,不贪财。
然而,明朝问题积重难返,朝廷大臣勾心斗角,农民造反大军,崇祯皇帝再勤奋也无力改变局面。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无非就是要名利。
不管他是否真的要放弃进攻北京,崇祯皇帝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崇祯帝答应这三个条件,就等于打破了朱元璋“不婚不赔、不分田地、不进贡”的祖训。
崇祯皇帝对明朝失去了信心。同时,他认为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如果他同意,他将被控割让土地。崇祯帝没脸见祖宗。
.
明朝的快速灭亡与崇祯皇帝有关,不仅是前朝遗留的问题,还有他自身的不足。
崇祯十七年,他的性格非常可疑。崇祯皇帝一发现身边的人有些不忠,就会杀了他们。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还经常在朝中更换丞相等重臣。皇家大臣怎么可能真诚地支持多疑的国王。
崇祯帝虽政有作为,却未能发挥重要作用。
朝廷内部派系斗争不断,各国官员欺压百姓,百姓受苦。
作为明朝的一代皇帝,崇祯皇帝一点帝王姿态都没有,不负责任。在处理朝政时,不仅不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还把责任全部推给别人。在位十七年,崇祯帝多疑,为人有毛病,推诿不负责任。崇祯皇帝慢慢失去了大臣们的信任和支持。
他们进行了斗争,最终公务员控制了法庭制度。
崇祯帝之所以拒绝李自成的三个条件,是因为他认为李自成是农民出身的偷马贼。他将失去皇帝的荣誉,破坏祖宗的规矩,宁愿死也不答应条件。
更重要的是,崇祯帝心中生出怨恨。他痛恨刑部的内斗和无能,将一切罪恶都推到刑部的头上。我们必须与国家和国家同生同死。
最终,崇祯帝选择在眉山自缢,明朝灭亡,明朝在历史上落下帷幕。
最后的
明朝的做法,一方面是历代遗留问题,另一方面是崇祯皇帝治国之弊。由于他多疑的性格,朝中大臣之间存在隔阂,君臣不团结。
李自成的起义军只是加快了明朝灭亡的速度。没有起义军,明朝迟早要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