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在明朝历史上,明成祖朱棣经常以天子守国门,以自己独有的一套方法去应对蒙古入侵的铁骑,并且为了表示自己保卫疆土的决心,朱棣还力排众议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这也使得明朝的生命力延续得更加长久。而在400年后的欧洲,拿破仑也发现了朱棣在对付骑兵的这一套方法,并且将其套用到自己的思想战术之中,结果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横扫了欧洲大陆,那么朱棣到底在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时有什么高招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实际上自古以来,中国的历代帝王都在思考如何对抗少数民族的游牧铁骑,比如秦始皇修筑长城正是为了抵挡骏马的冲击力,而宋代由于大部分军队在对抗少数民族的骑兵十分乏力,最终导致了整个大宋的衰亡。但是,在那些游牧民族骑兵在当时的汉人头上耀武扬威的时候,在旁边俯首称臣的汉人也正在如何思考对付骑兵的方法。
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和元朝骑兵的多次交锋之中,意识到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重点,而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浪潮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明军将领,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等都是极其优秀的骑兵将领,他们手下的精锐骑兵能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也就是说,在明朝时期,用骑兵对抗对方的骑兵是最基础的战术本质之一。
而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朱棣主要是依靠自己进行指挥,手下的名将基本都在靖难之役前后去世了,因此朱棣开始思考如何能使用成建制的军队方阵遏制北方日益猖獗的蒙古骑兵。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朱棣在经过多年和蒙古骑兵对抗的实战对抗之后,终于发现了骑兵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挫败他们的首轮进攻锐气,就能够在战力相等的情况下遏制对方蒙古骑兵的发挥。
因此朱棣使用了3段式布兵战术来充分打击骑兵的锐气。首先,朱棣创立了京城三大营,在和对方骑兵交火之前,朱棣将自己最为钟爱的神机营放在前排。当发现敌人的骑兵进行冲锋的时候,朱棣就会命令神机营的士兵发射火铳或者火炮对正在冲锋的骑兵进行第一轮打击,用来挫伤对方骑兵的锐气。
其次,神机营在发射完火炮和火铳之后,将会向后方进行撤退,这个时候朱棣手下的三千营和五军营的骑兵就会涌上来填补位置,然后在指挥官的带领下对对方发动反冲锋,这就是朱棣的第二轮打击。
而最后,五军营的步兵紧随其后,手持长矛等能够克制骑兵的重武器,对漏网之鱼进行最后一步的清理和攻击,这是朱棣的第三轮打击。在3大营有条不紊地协作之下,朱棣对蒙古骑兵的胜率达到了历史新高。
而在400年之后,有着相同战术思想的拿破仑也是套用了朱棣的战术思想“首先炮兵轰,其次骑兵冲,最后步兵上”的3段战争艺术,才能在大大小小五十多场战役之中战无不胜,看来世界上优秀的名人们总是有着某些共同的优秀战术思想的,不过只是朱棣的这套成熟的战略思想要比拿破仑早一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