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安史之乱,令物华天宝的盛唐由盛转衰,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晚年无限感怀盛唐时的繁荣场景。整整八年战乱,令处于盛世的唐朝国力锐减。其实,这场战乱本可以提前结束,而唐玄宗却冤杀了名将,最终导致战乱几乎席卷全国。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此前凭借唐玄宗的信任,掌握十几万精兵于范阳起兵造反。唐朝境内多年来国泰民安对此毫无准备,面对安禄山大军几无反抗之力,叛乱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占据了整个河北。唐玄宗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安禄山造反,甚至认为有人蓄意诬告,直到数天以后才相信安禄山确实反了。
唐玄宗知道真相后狂怒不已,启用封常清镇守洛阳,高仙芝为右金吾大将军东征讨伐。而此时绝大部分精锐唐军远在边境,高仙芝、封常清只能临时招募新兵,这样的兵士几乎从未上过战场,战斗力自然有限。高仙芝虽然是名震天下的统帅,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安禄山的虎狼之师被迫节节败退。
出于最终取胜的战略意图,高仙芝先后放弃了洛阳、陕郡等地,领兵退入潼关死守。这无疑是当时最优的选择,此时安禄山占据的河北,众多起义军已成星火燎原之势,郭子仪等将军已经组织兵马准备反攻安禄山。只要天险潼关不失,都城长安便不受威胁,随着各路唐军的回援,安禄山很快便会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然而,高仙芝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却提出不同意见,还一直向高仙芝索贿,高仙芝知道他志大才疏,对他不予理睬。边令诚对此怀恨在心,前往长安向唐玄宗进谗言,说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私自放弃洛阳等地,并且污蔑高仙芝克扣唐军的军饷、粮草致使军心不稳。唐玄宗不了解战局形势,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词,怒不可遏,让边令诚带着赐死诏书处死高、封二人。
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来到军中,拿着诏书先处死了封常清,将他的遗体陈列于草席之上。封常清含冤而死后,边令诚又找到高仙芝,宣读诏令。高仙芝悲愤不已,说道:“我下令退守潼关确有罪责,但说我克扣将士粮饷确是在污蔑我。”
高仙芝对着手下的唐军喊道:“我招募你们来,是为了保卫家园击败叛军,因为叛军太过强大才退守潼关。若我有克扣过粮饷,你们就说有,若是没做过,你们就说冤枉。”众多新招募的唐军群情激奋,同时高呼“冤枉!”,呼喊声响彻全军。而边令诚却充耳不闻,执意将高仙芝冤杀了。
不久后,唐玄宗派遣另一位将领哥舒翰来到潼关,逼迫哥舒翰领兵出关主动迎战叛军。哥舒翰大战前就预感到此战凶多吉少,不由恸哭。哥舒翰领军出战后,遭遇一生前所未有的耻辱,不但兵马几乎全军覆没,自己更是跪在安禄山面前投降,一生英明毁于一旦,堪称身败名裂。
此战不久,天险潼关失守,长安也迅速沦陷,唐玄宗被迫出逃,致使安史之乱的战火席卷全国持续八年之久。而高仙芝一生战功累累是为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却死于小人谗言,堪称安史之乱中死得最冤的将军。而唐玄宗若是相信高仙芝的战略判断,安史之乱定然不会持续八年,或许早早就可以结束战乱,高仙芝之死实在令人叹惋。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请到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