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梁唐晋汉周,播乱五十秋“的五代十国下的儒生是如何生存的?

“梁唐晋汉周,播乱五十秋“的五代十国下的儒生是如何生存的?

导语:"梁唐晋汉周"是唐以后北方黄河流域五个朝代的名称,简称"五代"。加上时不时或臣服于这五个朝代或时不时闹点儿摩擦的长江流域及以南的九个小国家,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方的北汉,合起来叫做"五代十国"。

一般史学家都把朱温废唐哀帝的公元907年视为开端,而将赵匡胤兄弟发动陈桥兵变的公元960年视为结束,历时五十三年。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时期,他们是如何生存的?为什么如此生存?在古代宗法制和皇权主义体制中,这些小国的臣子们大都是一直由武夫、武士、军人与文人尤其是儒家文人来担当。

在教育科举和行政体制上都有创举的唐与五代十国,更是如此,这些武夫和儒士是一身兼三任的,他们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既得利益者,还是受害者。

他们参与并雕琢了这个时代,是始作俑者,也是助纣为虐的同伙儿,他们享受了"乱世"这个时光,称王称霸,为官作宦,聚敛财富,恣意挥霍。但他们也是"乱世"的牺牲品,一部分被裹挟而做出了许多让人齿寒之事,一部分被千古唾骂。

一、五代十国的创立

1、朝廷设立的范围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四十到五十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就是"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并且割据藩镇,还曾解除过割据。

历史学家张国刚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唐末黄巢起义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国家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这个时期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五代十国是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逐渐独立,而静海军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2、大唐的覆灭

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代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

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奋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温的努力下平定。

朱温、李克用与李茂贞这三派藩镇影响了唐代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

唐昭宗

朱温与李克用因故不合,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朱温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与李茂贞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河中军、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

地盘的扩充使得朱温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而关中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虽然威胁唐廷,但因李克用与朱温的干涉而失败。

李克用

在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召唤朱温入援。

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温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温和解。

朱温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长安,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温的威胁,暗中招募六军十二卫,被朱温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

宰相崔胤

公元904年朱温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公元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不久又杀之,唐代于是彻底消亡,五代十国开启了它的历史篇章。

二、武夫朱温

1、朱温的起步

朱温是五代十国第一个做了皇帝的武夫,但是武夫跋扈不始自朱温,它伴随晚唐时期藩镇势力越来越强,而形成的一种突出的政治现象。

然而能把武夫跋扈推向极致的,前有盛唐以后的藩镇节度使,后有五代十国的诸帝诸君等,朱温充其量只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媒介。

或许对于朱温,既不能像某些儒生那样把他妖魔化,也不能像欧阳修那样在心理矛盾中把他神圣化。

梁启超曾批评说,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痛恨朱温这样的武夫竟然篡夺了唐政权,另一方面他又囿于儒家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历史观,不得不将其美化为"神武元圣孝"皇帝。

欧阳修

作为宋州砀山武夫的朱温,有两项专长就是速跑和臂力。孙光宪在中曾记载《北梦琐言》朱温"善逐走鹿,往往及而获之"。没有速度他不可能追上奔跑的鹿,没有膂力,他即使追上了也无法擒获,《旧五代史》曾说朱温"以力战屡捷",应当不是诳语。

朱温与普通武夫不之处还有他除体力优胜和作战勇敢外,还很能言善辩,这或许和他世代习儒有关系。毕竟习儒会使人机巧或奸诈,故习儒之人多机巧,这是儒生自己都承认的事实。

从《资治通鉴》就可以看出,玄宗公元731的时候,吐蕃曾向唐求《毛诗》《春秋》《礼记》等书籍,时任正字的儒家文官于休烈就极力反对,认为"今资之以书,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这里《毛诗》《春秋》《礼记》皆为唐科举制的儒家经典,于休烈害怕吐蕃人从中学会"权略"和"变诈"来对付大唐。

朱温

从《北梦琐言》也可以了解到,尽管朱温不好儒的习惯被人责骂,但其家庭却是"世代儒生"。他的祖父朱信、父亲朱诚这两代人,均以教授儒学为业。朱氏昆仲3人,老大朱昱老二朱存皆习儒,并希冀以科举入官场。朱温成为节度使后曾嘲笑父兄习儒不达,被母亲责备。

由于世代习儒,朱温童年以来有意无意会从父兄那里领略"尺蠖以屈求伸"的机会主义奥秘,也会听到孟轲"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之类的话题。这些生活中的习惯多少都会助长其性格中原有的成分,使之善变也善投机。

2、朱温的跳板

如黄巢起义时,朱温的这一特质就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公元882年,朱温被黄巢提拔为同州防御使,它相当于唐近畿同华节度使之职,但同州是唐地,要取此职,必先夺取此地,这正是黄巢的意思。

朱温或许真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他攻下了同州,也使自己成了真正的防御使。同州可以说是朱温的发迹和叛变的起点,就因为朱温夺取了同州,才有了时任黄巢大齐皇朝翰林学士皮日休的游历及在壁间的题词。

皮日休

也是在这里,朱温得到了美丽而贤惠且垂涎已久的女子张氏,还得到了朱温还对其张氏父亲张蕤曾为宋州刺史大力支持,这些都为他后期的叛变,奠定了一定的军事基础。

或许最开始黄巢是想让朱温来帮助自己得到大唐的江山,然而朱温却辜负了黄巢的期望。

据《旧唐书》载,公元882年,由于起义军"势蹙"无法抽出兵力援助时, 朱温竟投降了隔河相望的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

《旧唐书》书图册

由此,他有了御赐的名字"全忠",也有了"诏授"的官职"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等。次年三月,他又接到了宣武军节度使的任命。这是朱温成为唐末最大武力集团的跳板,也是他最终成为后梁皇帝的基地和资本。

从此朱温先结降纳叛,悄悄延揽那些已被打散了的黄巢队伍旧将,使自己与强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及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军事经济政治实力并驾齐驱,然 后再设法超过之,尤其与宰相崔胤的相互勾结,使朱温一跃成为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尊者。

三、市井皇帝称国

1、朱温的后梁国家体系

若是与做了皇帝的朱温相比,唐代的藩镇节度使那些跋扈事儿不过小巫见大巫而已。因为朱温所建的后梁,完全是一个彻底排除了宦官专权也没有了儒家文官体系干扰的唯我独尊的政权。

这在历史上是极少见的,朱温建梁是通过一支力量和两条路径实现了他的国家力量,一支力量是崔胤所代表的儒家文官体系,两条路径是灭绝宦官系统和灭绝儒家文官体系。

朱温先用儒家文官体系崔胤之手灭绝了宦官系统,然后再使这个体系内部自相残杀并借用柳璨、李振之手灭绝了儒家文官体系。

影视剧中柳璨的形象

在五代十国中,唯独朱温的后梁是一个既无宦官亦无儒家文官体系的朝廷,朱温与儿子侄子及诸将包揽了朝廷诸事。武夫做皇帝,衣装名称换了但本性变不了。朱温晚年的时候竟然让所有儿媳轮流陪他侍寝,也就是这种荒唐的做法,逐渐使得他的国家被后唐所取代。

2、市井皇帝们

在五代十国时期,不仅仅只有朱温一位武夫皇帝,据新旧《五代史》和《十国春秋》、《续唐书》的记载,五代十国其他皇帝和国主也无一不是跋扈的武夫。五代之中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全是沙陀武夫。

后周太祖郭威早年衣衫褴褛,曾是黥面刑徒,十国之中吴国君主杨行密是走卒出身,南唐国主李昪是流浪孤儿,前蜀国主王建是卖饼子弟,后蜀国主孟知祥是被豢养和被笼络的低级军官,吴越国主钱鏐是农家无赖,闵国王朝王审知兄弟亦出身农家后为脱序游民。

荆南国主高季兴出身仆役,楚国主马殷出身木工,北汉国主刘旻是嗜酒好赌的黥面军卒,南汉国主刘龑有记载说是岭南蛮族也有记载说是波斯商人后裔。

陈桥兵变

就连后来通过陈桥兵变与烛影斧声等不光彩手段,做了北宋皇帝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他们尽管被后世儒生反复美化,但无法抵赖一个事实,就是他们也是四处流落的低级军官之后裔。

四、五代十国时期儒生们的表现

1、儒生们的思想转变

在五代十国时期与当时武夫跋扈的皇帝形象形成对照的,就是文人儒士的投机行为。从孔丘开始,儒生都以宣扬"克己复礼""君臣父子"为谋生手段。

不管儒生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些含义,但他们把忠君孝父挂在嘴上,在忽悠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谋得一官半职。

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儒士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公开背叛自己主子,重新寻找出路,如杜荀鹤、桑维翰、冯道、韦庄、罗隐、韩熙载为主要的代表人物。

罗隐年龄最大而韩熙载最小,但时间跨度从后梁一直延续到南唐,杜荀鹤、桑维翰、冯道是北方儒士而韦庄、罗隐、韩熙载是由北入南的儒士,地域跨度涵盖了长江流域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南方几个小国。

韩熙载

在新旧《五代史》《十国春秋》与《续唐书》中记载,这些人身份不一,或为新朝宰相,如韦庄、桑维翰、冯道、韩熙载等或为国主座上客如杜荀鹤、罗隐等,但其行为方式却都有不少共同点。

如他们早年均习儒且大都参加过科举考试,并获取过那个时代最令儒士垂涎的进士身份。有的虽非进士但不是没有参加科考而是屡考不中。有的亦未参加科考但出身于"为农为儒"世家,他们也不是不愿科考而是战事频发导致朝廷无暇举行科举考试。

这些儒士们基本都侍奉过两个以上主子,但都没有为第一个主子效忠到老,而是基本都是发现朝政方向不对,就主动投靠了第二个主子。如杜荀鹤、韦庄、罗隐等分别就是由唐入后梁、前蜀和吴越,桑维翰从后唐入后晋,韩熙载由后唐入南唐。

至于冯道则更是"经历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将近有二十余年"的元老,他们都弃旧主子如敝屣,而乐陶陶地在新朝履职,这与宋以后儒士之虚伪相比,晚唐五代时期的儒生则是更加务实一些。

《韩熙载夜宴图》

如杜荀鹤、罗隐等抛弃旧朝时几乎都会毫无任何留恋,以诗谒新主子时亦无什么羞惭。

他们没有假惺惺地流泪,更没有假惺惺地撰写什么煽情诗。不仅如此,韦庄、桑维翰还积极为新朝制定各种律令或出谋划策,而冯道平静地迎送一个个走马灯般的皇帝,至于韩熙载则享受着新朝的恩宠,现存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当时他们的生活作息。

2、儒生们的自我认知

当时对于儒士们的这种行为,谨守忠孝思想的欧阳修极其愤怒!为了表彰忠臣孝子,其《新五代史》专门设立了《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等。但《死节传》仅"全节之士只有三人",《死事传》仅"有十五人而已",《一行传》仅"四人而已"。

其实这是一种更大的讽刺!因为《死节传》所记王彦章等三人,皆为武夫。《死事传》所记张源德等十五人,亦为武夫。至于《一行传》所记之郑遨等四人,分别为出家道士,坊间《尚书》专家,军卒,山野孝子。

王彦章

屈指儒士在这三本传记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是,由此欧阳修大发议论"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者,可胜数哉!"又云"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但这只是欧阳修和北宋乃至明清儒士的看法,并不能代表五代十国时期的儒生们。五代十国时期的儒士和儒家文官并不这样评价自己,五代十国时期,社会中人也不这么看,毕竟《十国春秋》和《续唐书》等是清人的著作。

在新旧《五代史》就记载了他们自己对于当时儒生的看法,后晋高祖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换得了儿皇帝的位子,但是却被人唾骂了千年,但在这一过程中制定规划拟定文书并具体实施的桑维翰,却较少有人知道,更少有人唾骂。

冯道

更有说服力的是与桑维翰一样,冯道也赢得了当时有话语权的儒士和官僚的普遍钦敬,以致于"举朝服焉"。对此就连十分反感冯道的欧阳修,也不得不承认冯道是"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结束语:

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王朝虽然存在时间都很短。这都和他们在建立朝代之初就就内讧不断,再加上继立的每个皇帝或国君掌权时间都不长,还来不及经营与儒士的关系,可能就已经又被灭国了。

五代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后梁,也不过才存在了短短的十七年而已,至于其他的四朝,最长的存在了十四年,最短的仅存在了四年的时间。十国中除蜀和南唐稍有独立性外,其余皆仰仗中原王朝鼻息生存,蜀还分前蜀和后蜀。前蜀两代也不过才存在了三十五年,后蜀两代则是二十四年。

吴在后期又被称为南唐,但总共两朝加起来也不过才存在了八十五年,但是有一个现象就是五代十国皇朝王朝的建立者皆是武夫。

武夫是粗人,善施小恩小惠且以多养兵士,这也是为随时可能会发生的厮杀做准备,或许这些武夫皇帝们认为"马背上"取天下是无须儒士的。

在后晋、后汉都任过将军的史弘肇就曾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或许也就是这样的思想导致了五代十国只是短暂的存在,没过多久就被宋朝一统天下,这都说明朝代的发展是需要儒生的存在,这样也能使朝代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薛居正《旧五代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

皮日休《文薮》

吴任臣《十国春秋》

欧阳修《新五代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温,时期,李克用,五代,唐昭宗,儒生,政权,唐代,崔胤,李茂贞,观点评论,李克,朱温,武夫,冯道,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温,时期,李克用,五代,唐昭宗,儒生,政权,唐代,崔胤,李茂贞,观点评论,李克,朱温,武夫,冯道,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温,时期,李克用,五代,唐昭宗,儒生,政权,唐代,崔胤,李茂贞,观点评论,李克,朱温,武夫,冯道,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