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写了写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谈了谈其中的一些疑惑,却没解释最大的问题:父亲刘彻同太子刘据,是如何走到道兵相见的境地的呢?
我们读历史,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太子往往没有好下场,尤其是早早被立下的太子。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刘荣、刘疆、孙和、李建成、李承乾、李瑛。
历史上“早夭”的太子可不仅这几位,尤其是乱世,甚至有些太子做到皇位,还被他人拉下来——太子真的很危险的。
太子的危险来自哪里呢?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皇帝,这也是主要危险,另一个便是其他皇子。太子不是皇帝立下的么,为何皇帝对太子还有危险呢?
我们总说君权神授,皇帝也称天子,但皇帝管理国家,不是靠所谓的神圣皇权,而是一个个人,这些人有着因利益关系而聚集到一起,成为利益集团。
皇帝一边要利用这些人,一边又得防备他们,光靠皇帝自己不行啊,便有了太子。皇帝把太子立起来,成为皇帝的一道屏障,或者说一个集火点。
既然有皇帝宠信的人,自然便有失意人,失意人便会聚集到太子身边,好施展自己报复。这样一来,朝廷大致分为两个集团,而这两个集团有着利益冲突,互相掐架,皇帝安全了。
汉武帝的哥哥,前太子刘荣便是诸多势力给拉下来的(例如长公主),刘秀的太子刘疆,代表河北势力,等刘秀想依赖南阳集团的时候,刘疆便失去作用,被废也成为定局。
皇帝早早立下太子,对自己也很危险。太子是王朝的合法继承人,理论上太子是君而非臣。这样就造成太子成为皇帝的竞争者。
皇权虽是一个抽象概念,但它也是有限的,不会无限扩充。一旦确立太子身份后,太子便可以光明正大地同皇帝争夺皇权。哪怕太子不愿意,他的集团势力也会默默推动,最后同皇帝产生冲突。
戾太子刘据,自六岁被立为太子,在太子之位呆了30多年,仅从成年算起,刘据也有十几年的太子时间,可以想象他身边聚集了多大的势力。
若汉武帝突然去世,刘据必然会稳定登基,因为他的势力很大、很稳,偏偏汉武帝还活着,甚至还能活好几年。于是产生一个问题:汉武帝愿意提前交权吗?
其实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就明白汉武帝所想:我们愿意把自己最爱的东西给别人吗,哪怕是儿子?当然不乏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的人,但皇帝偏偏不属于这一类。
戾太子一定会谋反吗?不一定,就好比韩信等异姓王一定会谋反吗?也不一定,但仅仅“可能”就够了。
汉武帝想着儿子会不会害自己,刘据想着父亲会不会因忌惮自己而除掉自己。心中一旦种下怀疑的种子,便再难以挽回了。
曹操在这方面玩得很好,他不立太子,而是让曹丕、曹植互相竞争。俩兄弟相争,大致可以把曹魏集团分成三块,曹氏父子各占一块,可谓一举两得,我们一个个说。
一是曹操更容易控制麾下势力。宋朝之后为何很少出现权臣,类似司马懿、桓温、刘裕这样的更没有?因为朝廷从一个个集团变成一个个独立的人。
对比集团来说,个人对皇帝的威胁更小(甚至为零),也更好被皇帝控制。曹操无法消除利益集团(世家豪门),只能想方设法打散他们,把大集团变成小集团。
二是可以培养两儿子的能力。曹操除了考虑自身权力的稳定,还要考虑如何延续曹氏势力,那么培养继承人便必不可少。
早点让曹丕、曹植学会如何驾驭臣下,如何掌握权力,一旦轮到他们掌权的时候,变数就会少很多,更有利新旧势力交接。
曹操为防备“太子”过早干预自己的权力,直到建安22年(公元217年)才决定继承人,距曹操去世不过隔3年时间。
比起曹丕的幸运,李世民太子李承乾便有点悲剧。李世民登基后,因政治需要,将年仅8岁的长子立为太子。
立太子十分有利李渊同李世民间的权力交接,太子表明大唐开始步入正轨了。不过也正如我们上文所说,太子威胁着皇帝。
李世民为了限制李承乾,便扶植起李泰,用的便是无可挑剔的借口:李世民更爱李泰。李世民也许真的更喜欢李泰,这不重要,拉他出来同李承乾打擂才是关键。
李世民不一定有易储的心思,但为了皇权的稳定,太子之位就不能稳定,否则李世民必然会遭到反噬。他只能通过限制李承乾的发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结局便是父子相残。
太子年纪越大、在位时间越长,则越危险。汉武帝、李世民不敢说明其中的原因,不过十六国的国君石虎却一言道破其中的“玄机”。
石虎是后赵君主,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他选最小的儿子石世为太子,他说:“
儿年二十余便欲杀公。今世方十岁,比其二十,吾已老矣。
”
第一句指的是石虎的太子石邃,因谋逆被诛。石虎:石世年纪小,无法聚集足够的势力,等他长大,我也老了。
石虎的话中隐藏着皇帝同太子必然的冲突:石虎老了,一定会交权吗?大概若石虎不死的话,也不会交权的,汉武帝不就是如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