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了一件很微小但不同寻常的事件。
春秋时代,一群隼鸟飞到陈国的宫廷,其中有一只掉下来死了,这隼鸟身体被箭贯通,受了严重的伤,靠着顽强的毅力才飞到这里。
从鸟身上取出的是一支奇怪的箭,有一尺来长,是用楛(hù)木做的箭杆,坚硬的青石磨制的箭头,跟中原诸国使用的金属箭头完全不同,国君陈湣公问了很多大臣都说不认识。
当时的人们比较迷信,认为这支箭是带有天意的,不弄清楚肯定不行。
由于孔子被公认为天下渊博,陈湣公特地派遣使者带了这支箭前去请教他。
不愧是孔子,他一看这支箭就认出来了,精确地说出了它的来历。
他说道:“这隼鸟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这支箭是极北方的肃慎族特制的箭。当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曾派遣使者到九夷百蛮沟通联络,很多偏远属国前来进贡代表民族特点的物品,其中肃慎族进贡了楛矢石砮,长度一尺有八寸。周武王特将肃慎所献的楛矢石砮,赐给女婿胡公,并将其分封在陈国。”
孔子进而解释了为何要赐予诸侯箭矢:“周朝开国时,武王赐给同姓诸侯的是珍宝玉石,以显示王室的恩惠;赐给异姓诸侯的(包括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则是箭矢,以警示不要忘记周王室的威德。其中赐给陈国的就是楛矢石砮。”
孔子还提醒,陈国的国库里应该还能找得到这些楛矢。
陈湣公按照孔子的指引一找,果然找到了数百年前肃慎进献的楛矢石砮。
这件事的谜底就这么被孔子轻易地解开了。不禁让人惊叹于孔子的渊博,更重要的是通过孔子的描述,以及陈国国库的印证,说明生活在白山黑水的肃慎族,也就是女真人的祖先,在西周初年的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与中原王朝有了沟通往来,并被记录下来。
肃慎,后称勿吉、黑水靺鞨,也就是更后来的女真族。
女真族参加逐鹿中原,要到公元10世纪的北宋徽宗时期。而这是整整二千多年后的事情了。
《金史》中明确指出:“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东濒海,南接高丽,亦附于高丽。尝以兵十五万众助高丽拒唐太宗,败于安市。”
《新唐书 东夷传》曾说,“高丽北部傉萨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虏常以靺鞨锐兵居前”。靺鞨兵(女真兵)是给高句丽打头阵的。
这场战役结果,唐军摧枯拉朽,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作为高句丽仆从军的三千被俘靺鞨兵被唐太宗全员坑杀,以绝后患。“诛靺鞨三千馀人,获马牛十万”。
孔子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人物,他提到的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的事件。在孔子之后,要到公元3世纪的曹魏和西晋才有了关于肃慎族的历史记录。
《三国志 魏书 明帝纪》“青龙四年(236年)...肃慎氏献楛矢于魏。”
《晋书 武帝本纪》“咸宁五年(280年)...肃慎来献楛矢石砮。”
曹魏和西晋,距离西周建立已经过去了整整1300多年。肃慎这个民族才重新踏上历史舞台,进贡楛矢石砮。经历这么多年,这个民族的狩猎和战斗工具始终没变。
值得一提的是,几百年后的唐朝,靺鞨兵依然在使用孔子提到过的楛矢和石头箭头,“其矢石镞,长二寸,盖楛砮遗法。”
一种可能是,秦汉时期是中原帝国的大开拓时代,尤其是汉武帝,对几乎所有知道的民族和地区进行了征服,将西域、西南夷、南越、闽越以及东面的半岛大部均纳入汉朝版图。汉武帝时期实行直接征服政策,不同于西周时期采取的分封制,也不同于后世曹魏、西晋使用的怀柔羁縻政策。要不是倭国到了东汉才发生联系,估计也会被汉武列入征服之列。肃慎虽处东北偏远,对汉朝必然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故这段时期这个民族记载缺失。
还有一种可能是,肃慎民族的名称改了,《三国志·挹娄传》曾说,“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说明三国时期认为挹娄民族就是古代的肃慎,肃慎的名字已经不用了,改称“挹娄”。可是,为什么到了曹魏和西晋,肃慎却又来敬献楛矢石砮?难道名字又改回来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也许,《三国志》《晋书》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原因。
《三国志》说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
《晋书 东夷传》则说:“周武王时,献其楛矢、石砮...尔后千余年,虽秦汉之盛,莫之致也”。
原来,因肃慎属于极为偏远的国度,而肃慎给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旷世之功”,连“秦汉之盛”都比不上。
不过,曹魏、西晋这两个短命王朝的“肃慎来进贡”也只是昙花一现,后续却再无出现,个中原因只能意会了。
@青史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