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刘禹锡:一顶奸臣的帽子,几十年都甩不掉

刘禹锡:一顶奸臣的帽子,几十年都甩不掉

★本号已签约维权骑士,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很多人知道刘禹锡是小时候在教科书上读过他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首骈体铭文写得琅琅上口,成功塑造了一位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的寒士形象,尤其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充满了乐观主义情怀。

不过,当时的刘禹锡可不是什么寒士,他可是二三十岁就当上了国家部级干部的,把同时代仕途艰难的大诗人白居易啊、元稹啊都要甩八条街的。

然而,他却在人生得意、如日中天的时候急转直下,横遭贬斥,从一名部级干部直降为科级小吏,来到了一个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

被贬斥的原因,也不是“惟吾德馨”,而是作为王叔文奸臣集团“二王八司马”之一,被明君唐宪宗一棍子打出了京城,一贬就是十年。

这要从王叔文改革说起了。

王叔文本是唐顺宗李诵做太子时的侍读,由于口才了得,在一群陪太子读书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李诵也就是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很快当上了宰相,他锐意改革,并援引了一批年轻才俊作为羽翼。

刘禹锡本来是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僚,这个杜佑就是后来大诗人杜牧的祖父,编写过皇皇巨著《通典》。

杜佑学富五车,为帝国元老,却对刘禹锡十分看重,由于他的推重引荐,刘禹锡很快当上了专门用来培养年轻干部的监察御史,由此认识了王叔文。

很快,才华横溢的刘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王叔文准备把刘禹锡作为宰相接班人来培养的。

刘禹锡也像坐直升飞机一样,很快就从七品的监察御史晋升为部级干部,管理国家盐铁财政,开始了呼风唤雨的生涯。

王叔文集团的成员主要包括指王伾、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帮年轻人骤登高位,不知天高地厚,互相吹捧对方是当世的伊尹、周公、管仲、孔明。那些老资历的官员则对其嗤之以鼻。

应该说,王叔文改革总体是顺应人心的,比如“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等,得到了劳苦大众的拥护,从此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不用遭受宦官“宫市”盘剥,连明末大儒王夫之都评价说这些改革措施总体上“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改革导向是好的。

不过,王叔文等人毕竟年少气盛、心浮气躁,又喜欢搞小圈子,加上气量狭隘,对朝廷中不愿意站队的正直人士也横加打压。比如说:

柳宗元对御史中丞武元衡看不顺眼,王叔文、刘禹锡立马帮忙打压,将武元衡降职为右庶子。

侍御史窦群上奏说刘禹锡“挟邪乱政”,当天窦群就被罢官。

老臣韩皋不愿依附王叔文,被贬到湖南。

......

王叔文集团后来发展到“任喜怒凌人,京师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京城人士对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的“奸臣四人组”称之为“二王、刘、柳”。

历史给他们这段时期较为中肯的评价是“颇怙威权,中伤端士。”

对朝廷正直之士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

王叔文、刘禹锡还筹划剥夺宦官的禁军指挥权,这在中唐时期自然是一步险棋。

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帮年轻官员虽然处在权力核心,但因缺乏政治手腕,搞不定下面的禁军将领,很快就被宦官集团干翻。

随后唐宪宗继位,立即贬逐王叔文集团核心成员十人,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其中“带头大哥”王叔文很快被赐死,王伾惊恐忧心而亡,刘禹锡和柳宗元捡得一命,分别被贬为朗州司马和永州司马,其他六人也都从部级干部直降为“司马”。

唐时的朗州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刘禹锡徜徉于山水间,与山民为伍,以帮山民写曲词为乐。他生性达观,留下了很多诗篇。

唐朝对于贬谪的问题官员,并非一棍子打死,而是按照惯例会观察一阵子,往往重新启用,刘禹锡本以为只是短暂的沉寂一阵子,没想到这一贬就是十年。

原来,当年王叔文、刘禹锡阻止顺宗立太子的事,不同于普通的政治错误,加上被他打压过的武元衡当了宰相,皇帝和宰相都用有色眼镜看他,故有“逢恩不原”之令。

这样过了十年,刘禹锡诗名传于天下,朝廷也开始有帮他说话的人,作为一位胸怀宽广的明君,唐宪宗也觉得惩罚差不多了,把他调回京城准备重用。

时逢阳春三月,京城人士都纷纷到玄都观赏桃花,刘禹锡也屁颠屁颠地去看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写下一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道是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唐人对诗歌狂热,刘禹锡作为诗人中的大咖也有很多粉丝,这首诗很快在京城传唱,传到了宪宗的耳朵里。

聪明的宪宗当然一下子就明白了此诗所表达的怨望落寞之情。

于是刘禹锡第二次被贬斥为播州刺史。

这次其实还好,刺史好歹算个地级市一把手,皇帝已经算开恩了。

这时两个人站了出来,一个是御史中丞裴度,他跟宪宗求情说:“刘禹锡上有八十老母,播州又是西南蛮荒极远之地,看在让他尽孝的份上,给他换个地方吧。”

另一个是知己好友柳宗元,他主动上书,请求皇帝把自己的柳州刺史跟刘禹锡对换,让刘禹锡便于奉养老母。

宪宗说:“既然为人子,更需谨慎,不让亲属担心,刘禹锡如此轻浮,这是他应得的。”裴度被说得无言以对。

不过,宪宗很快心软,又改口说:“我瞧不起刘禹锡的为人,但不想让他母亲跟着受罪。”

于是将刘禹锡改封为连州刺史。

面对皇帝开恩、同僚说情,刘禹锡却不以为然。大概他觉得也就写首抒情小诗而已,皇帝和政敌要贬斥打压,何患无辞?

十四年后,刘禹锡诗名满天下,又被召回京城,此时已经是唐文宗太和年间。

在此之前,唐朝发生了波澜壮阔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唐宪宗和宰相武元衡虽然削藩成功,但都已经死于非命。

刘禹锡回到京城,已经两鬓斑白,不复当年之小鲜肉。

史书说他还记恨前事,“衔前事未已”,复游玄都观,再作《游玄都观 诗序》。这首诗更有意思了,录于下面: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大意是说,老子刘禹锡又回来了,我是打不死的小强。可是那些桃花都已凋零啦,至于种桃树的老道士,意指唐宪宗和武元衡他们,都已经领了盒饭啦!

此时的刘禹锡也步入了人生的晚年,跟皇帝、宰相默默抗争了几十年,没死已经是万幸,自己也伤的不轻,还好是生在宽容的唐朝,如果在明清早就被老朱乾隆他们扒皮大卸八块了吧。

晚年的刘禹锡笔力依然雄健,此时故人已纷纷逝去,他最要好的朋友是暮年的白居易。

白居易曾写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谦虚地认为刘禹锡是诗人中的豪杰,其笔力才华在自己之上,自己勉强能够抗衡。

有了“诗魔”白居易的高捧,刘禹锡在生前就博得了“诗豪”之名,虽然自己最美好的盛年都在贬斥中度过,最终还是收获了一个安逸快意的晚年。有史为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活到了71岁寿终正寝,不得不说他还是幸运的,晚年那种老当益壮的心气儿还是很高的。

@青史子建 写于2020.11.21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奸臣,王叔文,刘禹锡,宰相,帽子,改革,太子,司马,柳宗元,集团,观点评论,王叔文,刘禹锡,白居易,唐宪宗,柳宗元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奸臣,王叔文,刘禹锡,宰相,帽子,改革,太子,司马,柳宗元,集团,观点评论,王叔文,刘禹锡,白居易,唐宪宗,柳宗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奸臣,王叔文,刘禹锡,宰相,帽子,改革,太子,司马,柳宗元,集团,观点评论,王叔文,刘禹锡,白居易,唐宪宗,柳宗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