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时火药武器就全面落后于欧洲

明朝时火药武器就全面落后于欧洲

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的眼里面明朝的火器很先进,并不比西方落后,火器落后于欧洲是清朝时才出现的情况。但实际上从明初开始中国的火器就已经落后于西方了。下面我们从火枪与火炮领域来论证明朝火器落后于欧洲的史实。

一,火枪领域。

1,火门枪。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火药用于战争的国家的。1332年元朝制造的青铜火炮是史书记载最早的火药武器,1351年元朝制造了铜火铳,也就是初始的火门枪。火门枪:它有一个铸铜或熟铁制造的发射管(即枪管),发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门,用来点燃火药,发射管尾端接一称之为“舵杆”的木棍或长矛,木棍或长矛便于射手握持、瞄准和控制。火门枪的发射一般需要两个人。发射时,将黑色火药从枪的膛口装入,然后再塞入诸如石弹、铁弹、铜弹或铅弹一类的弹丸,接着用烧得红热的金属丝或木炭点燃火门里的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发射时,两名发射手分别负责瞄准和点火。

三眼铳是明朝早期研制出的火器,由三根金属管成品字形组合而成,类别属于火门枪。金属管后端有小孔,小孔中插入引线,点燃引线便可发射,如果将三根引线连到一起,便能做到三管齐射,射程大概是三十步,也就是五十米左右。

三眼铳。

明军操作三眼铳。

但在实战当中三眼铳很不实用。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兵机要诀》更精确概括了三眼铳的毛病:“膛短无力,又难取准”。那真是杀伤力又小,准头也不灵。其实三眼铳也好,五眼铳也罢,性能非常之原始,射程也非常有限,三十米以上基本无任何精度与杀伤力可言,主要也就是能听个响,吓唬吓唬人。

关于明朝军队所持火器火力不足,《徐光启集》就说:“虏多明光重铠,鸟铳之短小者未能洞贯”。

2,火绳枪。为了使枪能够单人方便地使用,一位英国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点火装置,用一根可以燃烧的“绳”代替红热的金属丝,并设计了击发机构,这就是在欧洲流行了约一个世纪的火绳枪。

火绳枪。

火绳枪的结构是,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由于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捻紧的布条,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干的,能缓慢燃烧,燃速大约每小时80毫米~120毫米,这样,士兵将金属弯钩压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双手持枪,眼睛始终盯准目标。

和火门枪相比,火绳枪的优势非常明显,它通过枪机上的拉杆来将缓燃火绳插入火门发射,射手在一只手按下扳机的同时可以专心用火绳枪上的准星来“三点一线”的瞄准目标,再加上火绳枪的枪管长度比早期的手铳要长的多,火药燃气推动弹丸的距离更长,使得火绳枪的射击精度、威力与射程都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在十六世纪晚期,欧洲火门枪就已经基本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火绳枪算得上是人类火器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了,它的出现使得军队之中能掌握火器的士兵占比开始了明显的增加,而西方的火绳枪是于1450年开始出现的,而明朝得到此物的时候已经是1547年了这期间已经过了90多年了。康熙时期的《平和县志》中有中国人仿制欧式火绳枪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录。此志载: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福建平和县知县谢明德奉命在沿海打击走私船时,在葡萄牙船上见到了火绳枪。他见到后对此十分留意并努力效法仿造,仿制成功后,他甚至用二十把鸟铳平定了盘踞几十年的白叶洞农民武装。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走马溪之战中,明朝军队也缴获了一些葡萄牙鸟铳。待到葡萄牙重回广东,与中国关系平顺之后,火绳枪开始更多地传入中国。但是明军装备的基本上都是轻型火绳枪,欧洲的重型火绳枪没有被明朝仿制。

16世纪时期长矛与火绳枪混合使用的西班牙方阵。

16世纪的欧洲,西班牙人发明了重型火绳枪,并向欧洲各国扩散,成为欧洲军队单兵主要装备。重型火绳枪和野战炮兵的发展,将重型板甲骑兵淘汰出了战争舞台。

在16世纪的欧洲,封建时代手持冷兵器冲锋的骑兵部队早就被火绳枪和初期燧发枪方阵打的落花流水,1525年,西班牙重型火绳枪可以一枪打穿2名重甲骑兵,38克重弹,在100码外击沉重甲骑兵,很快欧洲就开始完全重型火绳枪化。而明朝火器到了17世纪,还是无法对付八旗军的骑兵冲突,屡次被八旗军只有10-18米射程的骑射肆虐。

3,燧发枪。由1547年(16世纪中叶)出生在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的法国人马汉发明,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17世纪中叶,很多欧洲军队普遍装备燧发枪。

而明朝后期燧发枪曾经经过澳门的西班牙殖民者少量流入至明朝。关于燧发枪,明朝史书曾经有记载。明朝的《神器谱》卷五或问:霹雳火铳,神奇特异。不惟不畏风雨,利于战阵,即主帅、军幕、商贾、逆旅,尽足以御暴客,《谱》中不具图式,不言制法,何也?

明朝当时的技术无法仿制燧发枪。在燧发枪的设计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击发结构的制造,结构设计还在其次,关键是它需要用到大量的弹簧——虽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非常原始,但是这对于明朝时期的中国来说已经是近乎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造不出高弹性的好钢。

二,火炮领域。

在炮兵领域,明朝更是早就落后于欧洲。在14世纪,欧洲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重型加农炮,最大的可以发射的石弹重达300磅。铸铁射石炮曾在1340年用于轰击意大利的特尔尼城。

在15世纪,伴随着欧洲在火药革命方面“先声夺人”,完成了颗粒状发射药对粉末状发射药的技术换代,爆速更高的发射药带来了火炮的更大进步。1450年左右铸铁制造的炮弹取代了石弹,在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围攻战中,奥斯曼土耳其利用意大利工匠乌尔班制造的炮身长度5米多、战斗全重约17吨、发射出去的石弹重1500磅的“乌尔班巨炮”,成功轰塌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1453年爆发的英法百年战争第三阶段关键性战役卡斯蒂永之战中,法兰西王军更是动用了三百多门加农炮和射石炮,把大批英军长弓手打成了碎片,使得这场百年战争的收官之战成为了重型大炮的独唱会。15世纪末,法国军队将比较轻型的铜铸加农炮装在马拉的两轮车架上,从而成了一种野炮。16世纪末,英国采用了铸造炮身的新工艺,规范了火器的各种尺寸和口径。从而是火器能够大规模和规范化的生产。这是这一系列的理论给了火器一个可以实践的机会和基础。让火器能够根据这些更好的发展和改进。

乌尔班大炮。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用乌尔班大炮轰开了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城墙。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火炮技术。

1620-1621年徐光启通过葡萄牙传教士从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弄到了30门红夷大炮:其中19门留在京师,11门送往宁远城,这11门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一炮糜烂数十里”。但是实际上,这种红夷大炮在欧洲军队中仅仅是以英军的舰载18磅长炮(一说12磅)为标准制造的,在欧洲只能算中型海军炮,在明军中能被算作“神器”,只能更加证明明军的火器在东西对比中已经落后到了什么地步。是明朝仿造的只是西方在50年前水平的红夷炮,明朝红夷炮发展到了最后也就到了12磅水平,欧洲战场上已经出现了24磅炮了,除了这些之外,更别提他们还有48-60磅重炮。并且在十六世纪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对火炮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了,守城,攻击,海战等火炮均有了相关的类型。

明朝晚期仿造的红夷大炮。

三,火药技术与制造。

在15世纪,伴随着欧洲在火药革命方面“先声夺人”,完成了颗粒状发射药对粉末状发射药的技术换代。

英国在16世纪时规范了火药中的木炭、硝、硫磺的比例。

在上图中:左为1450年前Feuerkbuch手稿中利用弹性杆的悬吊碾磨工具,下右为16世纪后的火药碾磨机。

法国在16、17世纪是配制火药工艺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已经尝试使用以水车为动力的机械配制火药。配制火药时,首先开动水车,以水车的动力传动捣磨机,将捣磨机下方的火药碾碎。

反观明朝,火药制造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火药中的化学物质成份比例没有统一的比例规范。火药制成品的品质无法保证。

从上面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终明朝一代在火枪、火炮、火药制造等方面都是全面落后于欧洲,到了清朝时期中国与欧洲的军事技术进一步拉大。

造成明朝火器全面落后于欧洲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当时系统化的自然科技全面落后于欧洲。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明朝技术人员与学者不懂化学反应原理。无法准确鉴定火药中硝和硫磺的含量,因此无法得知所用的火药装多少所得到的射程是多少;由于火药中的有效成分无法保证,同样多的火药,这一批火药装了打不远,下一批火药尽管数量一样多,却有可能会炸膛。所以明朝军队所使用的火药无法保证稳定的品质。

2,没有力学和运动学知识。根本没有物体抛物线运动的概念,不知道炮弹飞行的运动轨迹,无法形成准确的射击理论;偶尔出现几个“神炮手”,也是凭感觉而已,根本没有保证,大多数都是瞎放炮。

3,没有冶金理论知识,不懂铁中的含碳量和其他化学成分的作用,也不知道合理的冶炼工艺。明朝落后的传统冶金方法即使炼出一些好铁,但大批量生产中铁的强度无法保证,这次用这么厚的炮管可以,有可能另外一门这么厚的炮管就会炸膛;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很多野战用的炮都用铜造,而由于铜矿缺乏,所能生产的铜无法满足需求;由于害怕炸膛,明朝造的铁炮不断增加厚度,造成炮的重量很大,无法制造像弗朗机这样的轻型野战炮,使得明军的野战能力大减。

由于冶炼不出合格的钢铁,所以明朝也无法仿造出来燧发枪的扳机、弹簧等机构件。

4,没有机械加工理论及设备。尽管明朝仿造了西方的红夷大炮,但其内孔是直接铸造出来的,没有对内孔的加工工艺及设备,所以炮弹与炮膛之间的配合很差,无法保证射击精度,射程也大打折扣。

当时西方以制造钟表的加工工艺加工出来炮膛,没有文化的明朝工匠再聪明也无法达到他们的精度,无法造出赶上西方水准的大炮。

5,没有标准的炮弹生产工艺,造出的炮弹在尺寸、形状、重量和表面粗造度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炮弹的发射角度和出口速度的概念根本没有,这对大炮的射程和威力影响相当大。

明朝与欧洲在火器上巨大的技术差距主要原因是欧洲一直长于系统化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自然科技,而这方面恰恰是明朝所缺乏的,终明朝一代数理化知识都止步不前,而明朝时期的欧洲却涌现了开普勒与伽利略等科技巨匠。

以史为签:现代的中国一定要非常重视自然科技的发展;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反对关起门来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保持对外交流是我们不变的国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火枪,火药武器,三眼铳,明朝,欧洲,骑兵,中国,发射,世纪,故事传记,火器,明朝,欧洲,火绳枪,火药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火枪,火药武器,三眼铳,明朝,欧洲,骑兵,中国,发射,世纪,故事传记,火器,明朝,欧洲,火绳枪,火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火枪,火药武器,三眼铳,明朝,欧洲,骑兵,中国,发射,世纪,故事传记,火器,明朝,欧洲,火绳枪,火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