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23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明朝,
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逐步废除了宰相制度,使皇帝不再受宰相的影响。
朱元璋觉得自己一个人应付不了这么多的事情,便请来了一位低阶的大学士,
协助他处理政务,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内阁。
到了明成祖年间,内阁体系已经完全成型,成为了皇帝的幕僚,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代君主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内阁的力量逐渐膨胀,
内阁首辅的力量也逐渐的渗透到了朝中,于是皇帝不得不支持新的力量,成为了皇权的延伸,这就是太监。
宦官和皇上生活在一起,对皇帝的生活习惯、性格、喜好都非常清楚,
很容易就能得到皇上的青睐,为自己的未来铺平道路。
朱元璋深刻地体会到了太监们的弊端,
他知道,太监是绝对不能插手政治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在后宫里严令太监们不得插手政治。
然而朱元璋的严厉政策并未延续,
在明朝,由于太监第一次执政于明朝。既然唐代那时候的太监,连生死都能掌控,为什么要把太监放在心上?
一、宦官专权的起源
1、宦官进入史册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他推翻了朱元璋的想法,
不承认藩王太多的权利,也不愿意让他们驻守边陲,保护中原皇室,于是建文帝就采取了削藩的办法。
然而,
这项政策一实行,就引起了很多的不满,包括朱棣。我们都知道了,朱棣为了谋夺建文帝,发动了靖难之战。
但那个时候,
朱棣迫切需要朝中的力量来支持他,但所有的大臣都看不起朱棣的靖难,不愿意和他结盟,处处和朱棣作对。
到了这个时候,朱棣唯一能依靠的,
就是与他并肩作战,在靖难之战中大获全胜的太监。
2、制衡内阁
明成祖建立了内阁,内阁在文官的作用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朱棣在内阁中挑选了几个品行还算好,但地位较低的人。
内阁有投票的权力,
可以把内阁的意见写在奏章上,然后贴在上面,这就是所谓的“投票”。
皇上在审核无误后,就开始实施朱批权,有了皇上的首肯,这个政策才得以实施。后来司礼监变成了朱批权的机关,由内阁向司礼监提议,由太监行使朱批权。
不过如此一来,难免会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徇私舞弊,
如果不是与司礼监和太监打好关系,那么就很难通过内阁的投票了。
因此司礼监的权力极大,
即便是万历时期的张居正,
也要和司礼监打好关系,不然的话,他的改革很难继续下去。由此可见,礼部的存在能制约内阁的力量,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皇权凌驾于一切之上。
二、礼部尚书的权力
1、对帝王的依附
司礼监虽然有朱批权,但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就算有一些权利,也是皇上给的,
如果皇帝不高兴了,
可以随时取走。
由此可见,太监要想活下去,
就得靠着皇上,要懂得皇上的想法,知道皇上的喜好,
这样才能避免在执行朱批权的过程中出现纰漏。
而且,礼部与内阁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像是水火不容,因为只有最亲近的太监,才能进入礼部,
而内阁中的官员和官员,却是可以辅助任何人的。
如果现任的皇帝死了,新的皇帝登基,那么这些大臣就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依然可以帮助皇上管理国家。不过,礼部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皇上的亲信,就算新皇登基,
也未必会给他们好脸色看。
2、宦官何以受人信赖
首先,太监对于皇帝而言是非常安全的,不会有谋反的危险,也不会给皇上留下什么后患。而宦官本身就有缺陷,不能生育,
所以在古代,他们没有子嗣也不会太过危险。
太监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后代可以继承他的衣钵,所以不管他怎么做,都是徒劳的。
再加上太监出身贫贱,见识浅薄,所有的东西都是皇上赐给的,只要能靠着皇上就能享尽荣华富贵,
这就是皇上对太监的信任。
司礼监的权力很大,可以让所有的朝臣都对他俯首称臣,
唯唯诺诺。
太监无根无孙,无门无派,
仅凭当时皇上的信任,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一旦皇帝驾崩,
新君登基,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宦官们只能安分守己,好好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的未来着想。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明史》